Becky | 作者
張敬 | 編輯
在很多心理學人必看的觀影清單當中,有一部平平淡淡的小衆高分紀錄片——《伴侶治療》,在一衆懸疑、人性、創傷的題材當中,顯得尤為特别。
這部劇前兩季在豆瓣的評分分别是9.2和9.5分,今年推出的第三季依舊好評連連。
每一部隻有九集,聚焦在四對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婚齡的伴侶身上。
真實完整地還原了伴侶心理咨詢的全過程。
影片通過四對夫婦每周治療的真實體驗,讓觀衆明白了心理咨詢的神奇和美妙。
世界一流的心理咨詢師 Orna博士巧妙地引導這對夫婦穿越彼此和自己坦誠對抗的雷區,揭示現實生活中的掙紮。
在看過第三季之後,我突然發現,心理治療其實并不是多麼地高深難懂,過程本身也并不複雜,真正促使來訪改變的,來自于願意改變的那一刻。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聊聊:心理咨詢究竟是什麼魔力?
讓這部看似枯燥的對話類紀錄片,連續三年保持高分。
咨詢師的一句話,
會讓來訪者的婚姻走向不同結局
相信每一個願意走入咨詢室的人,都是已經忍耐了常人無法忍耐的痛苦,做了十足的準備,才能把自己的傷口剝開給一個并不熟悉的人看。
心理咨詢室,提供了這樣的安全感。
《伴侶治療》中,盡管每一對夫妻都有很多矛盾和不理解,但是彼此都在很努力地為對方付出,盡力去滿足難以實現的目标。
實在做不到了,才會選擇來做心理咨詢。
咨詢師Orna,并沒有說很多話,她隻是耐心地傾聽,這給了坐在對面的來訪,以及屏幕前的觀衆足夠多的時間和包容,去消化,去理解。
而在雙方逐漸開始争吵的時候,她會及時介入,緩和情緒;
在一方明顯壓制另一方的時候,出面平衡;
也會提醒當事人把感受和事實做一個區分,卻從不強加自己的情緒和觀點。
因為她知道,作為心理療法的執行者,自己的話十分重要,很可能會動搖來訪者是否要維持一段關系。
而無論是多麼高級的咨詢師,都會存在個體的局限性。
怎樣才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得知“真相”,而非相信自己的願意看到的東西。
她需要傾聽,同時摒棄評論和批判。為來訪提供抱持,安全的環境。
一天下來,咨詢師的内心幾乎被壓倒,好在這些都會在和督導的聊天中得以釋放。在督導面前,她可以放松、依賴、信任、顯露疲憊,同時完成角色調換,變身成了來訪者。
而Orna的督導也一樣十分中立,她提醒咨詢師“他們的人生決定是自己下的,你隻是幫他們看清楚自己的處境而已。”
抱持,安全的環境,對咨詢師來說,同樣重要。
在壹心理公号的後台,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留言,關于是否要邁出咨詢的第一步,每個人的看法各有不同:
有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
“我抑郁了好幾年,拒絕看醫生吃藥,也不想做心理咨詢,覺得自己再陽光一點、再堅強一點,就一定會好起來。”
“心理咨詢很貴,我不舍得花這個錢,主要還是不太相信跟咨詢師‘聊聊’就能治愈我。”
哪怕是做過心理咨詢的人,在下定決心之前,也經曆過許多猶豫糾結:
“我預約過兩次心理咨詢,但還沒開始我就取消了,不想去了。直到過了幾個月才下定決心,第三次預約,才真的邁進了咨詢室。”
“我感覺自己到了‘病入膏肓' 才下決心去咨詢的,剛開始其實還帶着病恥感,覺得去做咨詢好像就承認自己有病了。”
懷疑、糾結、是每個做心理咨詢的人必經的心路曆程,鼓起勇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咨詢師本人也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隻有勇氣,做好涵容來訪者情緒的準備,為來訪者創造一個自由,安全和受保護的神聖空間,才能兜得住來訪者的情緒,才能在其中實現轉化和超越。
在壹心理出版的新書《當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室》當中,就收集了有關咨詢師本人在接待來訪和自己本人接受心理治療的心路曆程,展示了心理療愈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為,也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感悟心理咨詢的魅力和力量。
書中的【咨詢後記】當中,很多咨詢師寫下了自己接受咨詢後的感受:
隻有在接受過心理咨詢之後,才能提升對情緒的感知力,才能将自我蛻變之後的能量傳遞給來訪者,影響更多的曾經和自己一樣迷茫的人。而這恰恰是成熟的心理咨詢師的必備條件。
我的咨詢師放下了急于求成的目标,陪伴我在關系中自由地探索自我。站在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雙重視角來看,如果咨詢師也和來訪者一樣迫切,以結果為導向,那麼咨詢本身就變成了來訪者慣有模式的一部分,失去了意義。
可以看出,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與來訪者是平等、協作的專業同盟關系,雙方為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都需要鼓起勇氣,向前一步。
想處理好和伴侶的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
劇中有一對伴侶的關系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Annie和Mau,結婚23年。
網友戲稱,隻要Mau開口說話,就有一種想要掐死他的沖動。
Mau對于另一半的需求非常離譜,但是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我想要,但我不說,你要自己悟。悟不出來,就是不愛我。
關系中的問題,最終要回到關系中去解決。如果人類都不明白自己,要怎麼才能理解另外一個人?
但是大概每個人都渴望遇到一個人是“那個人”,“比自己更懂自己”。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
是不是從根源上,我們對愛情的宣傳,對關系的理解就是錯的?
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就是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繞開對錯和方法,來推進對彼此的深層理解,重點是諒解,忍耐和釋懷。
如果說心理咨詢師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情緒和感受,那麼心理咨詢就是我們照鏡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和遇見自己。
劇中,有一位妻子,強烈反對丈夫出去喝酒,但是丈夫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正常的,隻是偶爾喝醉而已。
經過咨詢師的追問,妻子提到,十五歲的時候她逃出了糟糕的原生家庭,而讓她懷孕的男友經常醉醺醺的回來,并且打她。從那時起,她決心要掌握自己的生活,而現在的丈夫讓自己覺得“這是第一次,我并不在主導”。
屏幕前的觀衆似乎都很理解妻子的做法。
但是咨詢師Orna卻說,“你是在拯救你自己的生命。……事實上,你的丈夫的命沒有受到威脅,面對危險的其實是你。(過去的事)還在困擾你,……多感受一下,就可以區分過去與現在。”
她提醒妻子:
不要用親密關系去治愈過去的創傷。
在《當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室》中,有很多關于親密關系背後的故事,相信看過之後,多少會對自己的關系有所啟發。
比如,有的女性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同時抱怨自己被剝削,丈夫和孩子都不體諒自己。
這其實就是在扮演受害者,同時是在道德綁架他人。
其他人必須感激她、 回報她,絕不能抛棄她,否則就是“沒良心”。
本質上,其實是因為這個女性自尊水平較低,缺乏安全感,扮演受害者是她逃避想象中自己被抛棄的手段。
當然,她自己對這個潛在的過程并沒有覺察。
如果說心理咨詢師是一個疏導者,那心理咨詢是一個被疏導的過程,是潛意識的大門慢慢被推開的過程。
推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許會讓你覺得緊張不安、焦慮,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相信咨詢師會幫你處理這些情緒。
很多時候,心理咨詢師像是一個私人導遊,你和他可以商量旅途路線,在心理咨詢的旅途中,你們可以共同探讨咨詢目标,分享咨詢中的感受。
(圖源:《當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室》插圖)
它更像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咨詢師要充分了解來訪者的信息,才能夠高效地共情同理,給予支持并實施幹預。
同時,心理咨詢也是一種關系,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通過和心理咨詢師之間的互動,你将發展出新的、更具有社會适應性的功能。
希望當你有一天感到孤獨無助,或是想要更進一步時,心理咨詢室可以成為你的選擇之一。
世界和我愛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