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頭村陶家小河蘆筍基地(供圖)
李子溝中華蜂養殖(供圖)
五華區接收東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交接儀式(供圖)
拖布卡鎮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人股分紅儀式(供圖)
昆明市東川區是雲南省确定的2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是集老工業基地、生态脆弱區、地質災害隐患區、革命老區為一體的貧困綜合體。經過多年的努力,2019年,東川區原有的28731戶104271名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129個貧困村(社區)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0%,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為何東川區“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這其中存在諸多因素。地處小江深大斷裂帶的東川區被列為雲南省9度抗震設防烈度三個縣(區)之一,轄區内農村危房數量較多,加上兩千多年的采礦史,銅礦源源不斷地從東川采出、運走,形成了大量采空區、塌陷區和地質災害隐患區。此外,東川區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導緻農業産業發展不成規模,加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勞動力就業較為困難。
因地制宜開展脫貧攻堅
針對東川區貧困程度深、貧困原因複雜、貧困群衆多、貧困發生率高的現狀,東川區按照“近期靠就業、中期靠産業、遠期靠教育”的思路,牢牢把握“一房兩業”、政策保障、生态脫貧、基礎設施四大關鍵,因地制宜創新出台一系列扶貧政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有效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東川區一次性實施易地扶貧搬遷8740戶32771人,其中,建檔立卡搬遷對象4987戶18745人。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緻富”的目标,東川區探索并實踐了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12個方面48個步驟,率先出台1個實施意見 6大工程 13個實施辦法的後續發展系列政策,形成政策全覆蓋、老房全拆除、土地全流轉、就業全清零;基層組織配套、管理體系配套、陣地建設配套、生産生活配套、公共服務配套、群衆活動配套的“東川模式”。同時,對非搬遷村,一次性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1136戶,百分之百消除農村危房。
為紮實推進“十百千”産業發展工程,全力打造“一縣一業”10萬畝花椒産業品牌,東川區采取“雙綁一聯合 金融”的措施,實施“5 3”增收計劃。同時,東川區抓住國家光伏扶貧政策的機遇,讓119個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投産見效,146個村全部達到村集體經濟20萬元以上,為推動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東川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六年多共實施荒山造林24.6萬畝、退耕還林20.4萬畝,共兌付生态補償資金2.93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戶25850戶83417人參與生态建設受益,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總增收1.37億元,戶均增收5302.67元,人均增收1643.24元。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31%提高到2019年的38.74%。
為激發貧困群衆脫貧緻富内生動力,東川區堅持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持續開展系列宣講活動,并以“五星家庭”和“法治文明小區”創建評選為載體,通過積分制管理星級化評定,提高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東川區嚴格落實控辍保學“雙線十人制”“動态歸零督查制”和“四步工作法”,全面實現适齡兒童無一人辍學目标。2015年至2019年,東川區共發放各類教育資助資金2.56億元,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7880人5445.81萬元,确保貧困學生不因學返貧、因學緻貧。
脫貧一年來,東川區不斷探索和完善防貧機制和幫扶機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精準防貧監測預警和幫扶工作機制,并通過“五個一”措施,全方位破解“防範返貧、新增緻貧”的難題。
紮實苦幹的黨員幹部
東川區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組建了146支駐村扶貧工作隊,選派包村科級幹部152名、駐村第一書記144名、駐村工作隊員6批2017人、先鋒隊員815人,省市區鎮四級154家單位共派出挂鈎幫扶幹部9751人;選派三分之二的機關幹部組成815人的“先鋒隊”參與“百日會戰”,形成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六年多來,東川區各級黨員幹部模範帶頭、苦幹實幹,湧現出一批先進典型。扶貧路上的“孱弱将軍”肖雲峰從小先天性脊柱變形,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轉動頭部和穩當行走,但就是這樣一個身高隻有1.5米的小夥子,憑着滿腔熱血,帶領百名鎮村幹部進村入戶,與百姓同吃同住,打響了東川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槍,也打赢了一場“攻門”大仗,榮獲了雲南省脫貧攻堅扶貧先進工作者、昆明市勞動模範等稱号。
返鄉創業的緻富帶頭人
為吸引人才返鄉創業,東川區在“引”上下功夫,在“留”上做文章,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供創業平台,引導激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成為脫貧緻富的帶頭人,助力脫貧攻堅。
在海拔2000米的岩頭村,800畝冬桃即将進入豐産期,等候采摘。33歲的邵星文正在果園裡忙碌着,這是他返鄉創業的第五個年頭,曾經跑過運輸的他,積極尋找拔“窮根”的新路子,從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開遠市引進了中華冬桃2号,為岩頭村帶來了産業發展的希望。
在東川返鄉創業人才隊伍中,還有一位90後小夥楊豔标,作為湯丹鎮的一名團支部書記,楊豔标用了3年多的時間走訪了全國各地的花椒種植專家和百姓,并結合東川實際情況,租下了菜園小組裡閑置的土地,帶領群衆種植花椒。如今,湯丹鎮新塘村2000畝花椒種植基地已成東川全區脫貧産業發展重點片區之一,花椒正式挂果以後,基地還可以養牛、養雞,同時,利用牛的糞便來施肥,促進生态循環。“九葉青花椒不僅生長快,結果早,而且産量高,栽植5年後可進入盛産期,可持續盛産15年-20年,2000畝的花椒基地年總産量為800噸,年銷售總收入為1440萬元。”楊豔标介紹,租用貧困戶的土地不僅可以帶領貧困戶發展花椒産業,還能通過公司提供的崗位讓貧困戶實現務工增收,每年每戶貧困戶可實現增收至少4000元。
實現脫貧摘帽是東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新起點。未來,東川區将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奮發進取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發揚“重整河山、苦幹實幹、開放包容”的東川扶貧精神,不斷鞏固脫貧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努力開創幸福美麗東川建設新局面。(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