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提到盲人這一群體,盲人摸象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這則源于佛教《大般涅盤經》的故事在世俗的流傳中已然脫離了宗教意味,成為一個哲理小故事。但就傳統繪畫而言,也有一類群盲圖這樣的小衆題材,盡管這種骨子裡透着風俗畫的基因的題材似乎從來沒有登上大雅之堂,但卻有一種小中見大、見微知著意味,閃現着一種風趣而又悲怆的意味,有時與盲人摸象類似,而有時卻又被賦予更幽深而複雜的意義,忍俊不禁中讓人百感交集難以言表。
命運乖舛苦盲人。這種群體性的命運定位使這種群盲圖具有一種悲情的本底,但在這種底色之上,卻由于畫面所表達的情節不同而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訴求,其内涵也頗值一道。吊詭而蹊跷的是,反映群盲這一題材最初出現的群盲打架這一題材,據傳宋人佚名所作的《柳蔭群盲圖》是開這一題材先聲之作,與一般人想象中柳蔭高士圖、柳蔭送别圖之類的文人題材大相徑庭,這幅作品中描繪的是盲人打架的滑稽場景,有人在拉架也有人在看熱鬧,旁邊還有一個卦攤上似乎一個獨眼的盲人正在看着蔔卦的盲人在占蔔,這種混亂的畫面場景在滑稽的背後有戲谑的成分,但同時也似乎隐藏着一種相互之間争地盤搶生意的意味。盲人蔔卦算命為生在民間由來已久,過去經常看見一般由一位孩童或者親人帶路,後面跟着算命的瞎子一路叮叮的敲着銅铙钹走村串巷給人算命的場景,在我看來,這幅畫其實主要反映的就是這種底層小人物生活的艱辛,由于沒有題跋,個中還有何深意難以盡表。
宋 佚名 《柳蔭群盲圖》
除了繪畫之外,世俗中這些小人物之間的紛争和悲歡在文藝作品特别是在戲劇中體現的更為直觀和精彩,比如元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有《三盲一偌》劇目,就是三個人在舞台上扮成盲人表演節目,其内容已不可靠,但從黃梅戲《三瞎子打架》來看,很可能内容相差無幾,這曲黃梅戲表現的就是三個瞎子為一位老爺算命,結果三人各執其詞,而老爺對這些說辭均不滿意,于是将三人轟出門外,而這三位瞎子就此相互争執打成一團。這樣的一個内容也許是群盲打架這一題材通常的主題,反映了一種社會上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正由于其中的劇情沖突極具戲劇性,從而很快便風靡一時。及至明清時期,一些地方性民間畫家将這一場景狀摹出來,并且在滑稽的畫面中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從而将這一題材的諷刺性等内涵娓娓道來。比如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黃慎、廣東地方畫家蘇六朋就曾經創作過這一題材的作品,而從他們這類題材上的題詩來看,賦予了這一現象更多的諷刺意味,粒沙看宇宙,滴水觀世界,黃慎的《群盲聚訟圖》畫面上一群盲人在纏鬥在一起,從畫面上的盲人形象來看應該是屬于行走江湖賣藝的群盲,不知何故發生争執,畫上的題詩也頗有諷刺的意味,超越了盲人群體轉而對一些社會上迂腐文人這一群體的嘲諷:
一腔餘熱血,兩顆光明珠。
聚訟知何事,乾坤笑腐儒。
而蘇六朋的《盲人打架圖》從題詩上看與之有着近似的價值取向,都隐含着對一種社會現象毫不留情的嘲弄:
狼藉如他亦異常,兩無調護變參商。
近來世事何堪聞,同類文人各诋傷。
清 黃慎 《群盲聚訟圖》
群盲圖這一題材除了打架之外,還有一種與盲人摸象的意思大差不錯的題材叫作《群盲品古圖》。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園詩話》中有一段這樣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直指命門:
有人畫七八瞽者,各執圭、璧、銅、磁、書、畫等物,作張口争論狀,号《群盲評古圖》;其诮世也深矣!劉鳴玉題雲:“耳聾偏要逢人聒,足跛轉喜登山滑。可惜不逢周師達,眼珠千個金篦刮。”
這一主題的畫作如清代羅聘的《群盲評古圖》、蘇六朋的《群盲鑒古圖》、錢慧安的《群盲論古圖》等就是其中的典型。這些作品的主題畫面都是一群盲人在裝模作樣興高采烈地讨論着字畫等古玩,看上去就讓人啞然失笑,其潛在的意思不言而喻。這樣的場景與盲人摸象何其相似,現實中這樣的場景也許很難見到,但這樣的圖式下的隐含的寓意卻并不鮮見,就像一則笑話所說的那樣,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倒拿着報紙在裝模作樣地看着,旁人忍不住說你報紙拿倒了,而這位文盲卻急中生智地說道,我是拿給你看的。前些年火爆一時的影片《朗讀者》中也有相似的場景,凱特·溫絲萊特飾演的漢娜其實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可是就喜歡拿着書裝作能看懂的樣子。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何其多也,比如以前時候經常被人們調笑的口袋中插鋼筆的段子的意思亦是如此。而錢鐘書在他的《談藝錄》中論及英國漢學家亞瑟·威利1918年翻譯的《一百七十首中國詩》這本書時,以其一貫的冷幽默稱之為“可入群盲評古圖”。看來,古今中外,隐含着這類荒謬寓意的事情絕非孤例,内在的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一言難盡。
清 羅聘 《群盲評古圖》
清 蘇六朋 《群盲鑒古圖》
清 錢慧安《群盲論古圖》
這兩類群盲圖之外,還有一類反映群盲表演說唱的圖式,畫面都是直接寫實性呈現盲人這一群體生活艱辛的場景,由此更富有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過去盲人除了從事算命蔔卦這一行當之外,許多不願與這種坑蒙拐騙相瓜葛的盲人群體選擇說書賣唱為職業,這種賣藝的生活相比之下應該來說苦雖苦但更有尊嚴,比如瞎子阿炳就是這類盲藝人的代表。而蘇六朋就有一幅《群盲聚唱圖》,據說就是畫家一次外出遊玩時看到樹底下一群盲人聚在一起唱歌,回來後有感而作,作品通過洗練的線條将這種場景略帶誇張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上面還有兩首題詩,也頗值得一讀,隐含着一種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休從世上辨妍媸,盡日庚歌各擅長。
白雪陽春須記取,隻今猶自遏雲梁。(其一)
悟空色相懶開眸,聚首弦歌興未休。
翻笑紛紛名利客,空勞心力日追求。(其二)
清 蘇六朋 《群盲聚唱圖》
而這樣的圖景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标也曾經創作過一幅《盲人說唱圖》的畫作,畫面中一群盲人在河邊的柳樹下說唱着,其中一人還拿着缽敲打着,在說唱的同時期待着人們施舍幾個賞錢。畫中有乾隆皇帝的禦筆題詩一首:
瞽目先生小說流,稗官敲缽唱街頭。
村翁裡婦扶攜聽,倘為歡欣倘為愁。
清 金廷标 《盲人說唱圖》
反映盲人這一群體的畫作,平民畫家黃慎和蘇六朋似乎對此頗有偏愛,比如黃慎還畫過《盲叟圖》《琵琶盲婦》等,而蘇六朋也還畫過如《譚三獻技圖》等,這些畫作主題基本上帶有一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憫情懷,帶有一種深切的關愛和同情之心。
各種各樣的群盲圖,嘲諷也好,戲谑也好,悲憫也好,其深含其中的内在底色還是出于一種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感同身受,在這樣的略顯荒誕不經的畫面中,隐含着一種生命的倔強呐喊,也映射着俗世中的芸芸衆生的喜怒哀樂,個中意味深長,引人深思或者長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