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實話,今天推薦的這本書與育兒沒有極強的聯系,但是它與做自己有關。
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一條最重要的法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大五人格研究專家,喬丹·彼得森提出了他的十二條法則:
(喬丹·彼得森 來源:網絡)
法則一:
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精神上的筆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睜大雙眼看清生活的重任,謹慎對待你的體态,别再低頭徘徊,說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
挺胸邁步,直視前方,随後,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每一個人都會認為你是有能力的,有了這份信心後,你會接納并且努力優化自己的存在。
這一條法則,旨在建立你的自我覺察,走出失敗者模式。
法則二:
像照顧生病的寵物一樣關系自己:待己如助人。
彼得森說,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犧牲并不等于心甘情願、默不作聲地接受他人持續的剝削和壓榨,否則無異于是在支持暴政,允許自己變成奴隸。
一味地忍受欺淩是不道德的,即使那個欺淩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如果我們想好好照顧自己,就必須先擁有自尊。待己如助人,我們要恰如其分地熱愛自己,這意味着你需要選擇對自己真正“有好處”的事物,即使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或是“令你快樂”的。如同給孩子糖果可以讓他快樂,但這不代表你隻需要給他吃糖就可以了額,“快樂”和“好”絕不是同義詞,所以給糖果的同時,你還需要教會他刷牙。
(喬丹·彼得森 攝影:Rene Johnston 圖片來源:Getty)
法則三:
放棄損友:與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如果你身邊都是支持你上進的人,那麼他們就不會容忍你憤世嫉俗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他們會鼓勵你善待自己和他人,并且會在适當的時候謹慎地鞭策你,堅定你認真做事的決心。相反,不上進的人會給戒了煙的人遞煙,給戒了酒的人倒酒,他們會因為嫉妒你的努力和成功而收回對你的支持和陪伴。
上進的勇氣能讓你發現當下的不足,又能為你揭示未來的希望。所以,和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法則四:
戰勝内心的批評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自己比。
你需要認清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願意做什麼,然後你會發現,解決自己特有問題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專注今日,并且追求至善,這樣你的人生軌迹就會讓你充滿希望。
索取,然後就能獲得;敲門,然後門就會開。懷着渴望之心索取,懷着迫切之情敲門,你就有機會改善你的人生。這種改善有時是一點,有時是很多,有時是全部。
法則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讓孩子做出令你讨厭他的事。
這個原則特别适合我們推薦給父母們。
現在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太渴望和孩子建立友誼,甚至到了願意犧牲自己尊嚴的地步。這是不對的,一個孩子會有很多朋友,但是隻有一對父母,父母的角色遠比朋友重要。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社會規則的仲裁者,他們隻有先從父母那裡學會恰當的行為方式,然後才能和其他人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互動。
管教孩子是一種責任,管教不是對不良行為的憤怒或者報複,而是仁慈和長遠判斷的謹慎結合。為人父母,你可以選擇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把責任轉交給嚴酷、冷漠的社會,而後者的行為動機絕不能與你們對孩子的愛相提并論。
在書中,彼得森還提出了“管教無原則”,即:
1.限制規則數量
2.用最小必要力量
3.父母同時管教
4.了解自己的陰暗面
5.讓孩子看清世界
他說,兒童必須被塑造和教育,否則就無法茁壯成長。
除了以上5個人生法則之外,彼得森還提出了剩餘7個法則——
法則六:
當痛苦到想詛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間。
法則七:
蘇格拉底的選擇:追求意義,拒絕苟且。
法則八:
不買醉鬼賣的東西:說真話,或者至少别撒謊。
法則九:
别偷走來訪者的問題:假設你聆聽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法則十:
不要無視地毯下的龍:直面問題,言辭精确。
法則十一:
不要打擾玩滑闆的孩子們:承認現實,反對偏見。
法則十二:
當你在街上遇到一隻貓時,摸摸它:關注存在的善。
因為篇幅原因,這篇文章不做詳細介紹。
總而言之,《人生十二法則》并非簡單的說教,他将潛藏在生活中讓人很少意識到的事情用12個法則揭示出來,讓人能夠整理好自己的思緒,重新審視社會的各項關系。
如同他在書中說的那句話:我們不應在摔倒或者犯嚴重錯誤時打破物理法則,祈求問題能神奇地消失。相反,我們應當向自己發問:“當下我應該做哪些事情來增加自己的決心,強化自己的人格,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END-
策劃:有養
撰文:王機智
編輯:王機智
視覺:JZ
資料及圖片來源:
網絡,湛廬文化,《人生十二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