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叔梁纥為什麼不姓孔?如果你還以為孔子姓孔,那可就太天真了。雖然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姓 名”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個體代号組合,但是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情況便要複雜許多。
對現代人而言,一個姓氏加上一個名字是标配,隻是很多人不知道,“姓氏”和“名字”的概念其實是“姓”、“氏”、“名”、“字”四個概念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融合的結果。在此,我們先來捋一捋“姓”、“氏”、“名”、“字”這幾個概念的區别。
首先,談一談什麼是“姓”。在先秦時期,姓,原本是指母親一系的血緣關系;氏,則指父親一系的血緣關系。先秦所謂“同姓不婚”的原則,指的便是母方同血統者不能結婚。然而,随着母系氏族社會逐漸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漢代以後,“姓”逐漸發展成父系血緣的代号,并且一直沿襲至今。
再來說一說孔子的姓,孔子真正的姓并非“孔”,而是“子”,那麼子姓從何而來?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和《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賜姓子。”
古籍大意是說,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帝王家族,而孔子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祖偰。偰原本生活在殷水,以“殷”為姓,後來因為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舜帝任偰為司徒,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這便是“子”姓的由來。
講完了姓,我們來看一下稍微有點複雜的“氏”。在上古社會,姓是一種族号,而氏常被作為姓的分支。例如母系社會中,擁有同一個“姓”的人稱為同族。後來,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各地,每支便形成了各自的特殊稱号作為标志,這個标志就是“氏”。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後起的族号。
在此科普一下,“氏”既可以是諸侯受封的國名,也可以是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所居的地名,自身的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等。那麼孔子的先祖為何以孔為氏呢?
《阙裡文獻考》卷一講到:孔子先祖從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親盡,當别為公族,乃以字為孔氏。也就是說,孔子先祖弗父何讓國以後,他的子孫依然屬于宋國公室成員。然而到了先祖孔父嘉這一代的時候,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五世親盡,不能再繼續列入公室,而是應該别立一族。于是孔父嘉就取自己的字作為族的名号。可見孔氏的孔就是從孔父嘉那傳下來的,由此可以确定,孔子和他的父親叔梁纥都是“子”姓“孔”氏。
說完了“姓”、“氏”,接下來我們談一下“名”與“字”的區别。現代人普遍挂在嘴邊的“名字”放到古代并沒有這麼簡單。根據舊時傳說,嬰兒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命“名”,而當他們成年後,還會得到各自的“字”。一般男子會在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則會在十五歲許嫁,結發加笄時取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孔子的“字”中,“仲”表示輩分排行。在周朝的貴族中,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是一種十分流行的慣例。
在此區分了“姓”、“氏”、“名”、“字”的差異後,孔子的父親為什麼不姓孔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平時所稱呼的孔子其實采用的是孔子的姓氏名字中“氏 姓”的組合方式。而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的這一叫法采用的則是“字 名”的稱謂組合方式。
附帶說一說,古人名字連着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不過在先秦時期,關于人名的叫法,可以是“字名”、“氏名”、“姓名”等多種組合方式,相對複雜。如以孔子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或是子丘,其實都是沒有錯的。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号@曉讀夜話,記得點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