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二十四節氣和清明節習俗?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了解二十四節氣和清明節習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了解二十四節氣和清明節習俗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2、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 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清明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筝、蕩秋千、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 。
4、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關于寒食節起源。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随左右、不離不棄; 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隐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6、關于描寫清明的詩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韓翊《寒食》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一、傳統節日介紹
元宵節:正月十五
賞花燈、吃元宵、猜燈謎、舞龍舞獅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日或前二日
禁言火、吃冷食、踏青
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
掃墓祭祖、踏青、蕩秋千、禁火、插柳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吃粽子、賽龍舟、挂艾草菖蒲、喝雄黃酒、佩香囊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乞巧、祈福、曬書曬衣、拜魁星、拜織女、吃巧果、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賞月、觀潮、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
除夕: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
與親人相會、守歲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連。
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内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春季:立春、雨水(正月);驚蟄、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
夏季:立夏、小滿(四月);芒種、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
秋季:立秋、處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
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命名的呢?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緻。夏至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隻是小滿,還未大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将結束的日子。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根據季節的不同變化,24節氣又可以分為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
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三、十四節氣考點
1.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2016年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到西漢二十四節氣便已完備了,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
4.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5.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曆法,明确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6.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月有2個節氣。
7.二十四節氣産生的曆史背景是中國由農業主導的傳統生産方式。
8.反映季節的節氣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9.反映太陽高度或者說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節氣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這其中,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晝夜等長;夏至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大,一年中影子最短,白晝時間最長。冬至時,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小,一年中影子最長,白晝時間最短。
10.反映氣溫高低程度的節氣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其中處暑是秋季的節氣。
11.反映雨雪現象及降雨量的節氣: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12.反映氣溫變化過程的節氣:白露、寒露、霜降,其中白露是北半球晝夜溫差最大的時間。
13.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驚蟄、清明。
14.反映農作物成熟情況的節氣有:小滿、芒種。
15.清明節傳說: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耳與忠臣介子推的故事。家家戶戶插柳、放風筝、不開火,吃寒食。
16.南方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取圓圓滿滿,平平安安的寓意。
17.小寒标志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
四、二十四節氣有關詩詞
1.立春:韓愈《春雪》
2.雨水:杜甫《春夜喜雨》
3.驚蟄:梅堯臣《田家》
4.清明:韓翃《寒食》
5.立夏:高骈《山亭夏日》
6.小滿:歐陽修《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7.芒種:楊萬裡《插秧歌》
8.夏至: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
9.小暑:元稹《小暑六月節》
10.大暑:方回《乙未六月大暑》
11.立秋: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
12.處暑: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
13.白露:杜甫《月夜憶舍弟》,《詩經·蒹葭》
14.寒露:何遜《與胡興安夜别》
15.霜降:杜牧《山行》
16.立冬:《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17.小雪:戴叔倫《小雪》
18.大雪: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冬至: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20.小寒:王安石《梅》
21.大寒:孟郊《苦寒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