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要翻車了嗎?
2022年小年夜,央視、吉林、河南、河北四個衛視都播出了晚會。
河南衛視一如既往地主打“國風”,收視率卻墊底。
央視網絡春晚以1.7收視率斷崖式奪冠,吉林破0.2,河北破0.1。
反觀河南衛視,全程不到0.1。
有人開始懷疑,河南衛視搞的文化那套,行不通了?
“河南春晚,文化内卷王”
懷疑河南衛視翻車的人,被啪啪打臉。
1月30日晚,河南春晚一經播出,就登上熱搜第一位。
其後,“河南春晚文化内卷王”“河南春晚絕美牡丹仙子”等話題引起觀衆熱議。
舞蹈《國色天香》,演繹白居易、狄仁傑、上官婉兒等十一位風雲人物,被人民日報贊為文化盛宴。
圖 | 源于洛陽晚報微博
動圖 | 節選自人民日報微博
牡丹仙子一出場,更是驚豔無數觀衆。
《人民江山》的分屏剪輯,讓觀衆直呼看哭了。
,時長02:08
《神州門神》《豐年》《天下安康》《巾帼令》各有精彩。
回望河南衛視2021年“中國節日”系列的7個節目,全網點擊量總和超200億,有關微博話題超50億閱讀量。
那些驚豔了所有人的節日系列節目,
2021春晚的《唐宮夜宴》,元宵的《芙蓉池》,清明的《紙扇書生》,端午的《祁》,七夕的《龍門金剛》,中秋的《墨舞中秋帖》,重陽的《有鳳來儀》……
,時長00:38
圖 | 源于bilibili《河南春晚官方》
2021河南衛視中國節日合集
每看一次,都讓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河南衛視,真不愧是有文化牛X症的文化霸總!
回顧河南衛視的爆火之路,一開始是偶然,後面成了必然。
“小透明的強勢逆襲”
在2021春晚前,河南衛視沒指望這次春晚能有多出彩。
500萬的制作經費,請不起大牌明星。
1萬的宣傳經費,再怎麼宣傳也吸引不到多少觀衆。
大概就是抱着例行公事的心情完成一個晚會而已。
節目流程也跟過去十幾年沒什麼兩樣:
開頭合家歡,中間常規歌舞和語言類節目,最後大團圓。
負責人對導演提交的策劃看了看,最終點了頭。
“反正之前也沒人看春晚,你們就造吧,總不能再有什麼損失。”
唯一的創新,或許就是在短視頻平台同步直播。
為了避開一線地方台的春晚,
這個“卑微”的二線還特意把自己的春晚挪到了大年二十九,
而平台在權衡幾家衛視後,并沒有選擇推廣河南台(怎麼看,怎麼可憐),
雖然跟别人家比有點辛酸,但跟自己以前比還是有進步的。
在短視頻平台同步直播那天晚上,2021河南春晚累計觀看人數達800萬,破了以往自家電視台節目的收視記錄。
這個成績本來挺讓人心滿意足的了。
但他們不知道,口碑在持續發酵,更大的驚喜在後頭。
舞蹈《唐宮夜宴》在全網超過了20億次播放,相關話題連續4天位列熱搜榜單。
河南衛視開始火了,火得自己都不相信。
總導演陳雷以為台裡自賣自誇,跑去問,隻得到一個辛酸又好笑的回答:“哪有那麼多錢。”
河南衛視感到無比受寵若驚,也受到莫大鼓舞。
為了回饋觀衆的喜愛,在10天内完成了《元宵奇妙遊》,可愛的唐宮小妹們再次直直戳到了觀衆們的心坎裡。
出圈是偶然,借此偶然持續推陳出新,爆火成了必然。
河南衛視從此支棱起來了:
既然觀衆愛看傳統文化和新興時尚的結合,我們為什麼不繼續做下去?
做流量比不過别人,做文化可是自家的看家本領。
圖 | 中秋的《鶴歸來兮》
“文化衛視的定位”
逆襲,絕大多數時候,并不是因為偶然帶來的幸運。
而是在背後一直堅持苦練,隻為等待一次偶然。
河南衛視曾經的輝煌盛極一時,隻不過是後來才沒落了。
要放在20年前,河南人民的畫風是這樣的:
“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可以,但不要耽誤他們看《梨園春》。”
圖 | 《梨園春》
《梨園春》是河南衛視的扛把子戲曲節目,多年來平均收視率位列台裡播出節目的第一位。
最盛的時候,它甚至頭鐵到可以跟央視春晚搶觀衆。
那是2001年,《梨園春》總決賽剛好撞在大年三十。
是看一年隻有一次的央視春晚,還是看期待已久的《梨園春》總決賽,河南人民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有的鄉親們權衡良久,以壯士斷腕般的勇氣,選擇整晚都看《梨園春》。
而有的鄉親們,則想魚和熊掌兼得,兩不耽誤,在央視春晚和梨園春之間來回切換(場面一度有些混亂)。
2002年,《梨園春》還火出了國外,應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多國邀請,開展巡演。
一年後,河南衛視又搞了個叫《武林風》的武術搏擊節目,也同樣大受歡迎。
在那個年代男人們的腦子裡,可能不知道孩子上幾年級,但一定記得《武林風》的播出時間。
每逢《武林風全球功夫盛典》時,河南電視台的收視率都是全國第一。
在國外,《武林風》也很火。
2010年,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比賽,2000人的場地一票難求,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都争相跟蹤報道。
後來,河南衛視又陸續推出鑒寶節目《華豫之門》和漢字節目《漢字英雄》,全都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
河南衛視一直記得自己從一開始就确立要走的道路——宣揚傳統文化。
它無愧于“文化衛視”的定位,也做到了“寓道于樂”。
隻是大概從2013年之後,選秀節目、流量現象、智能手機、短視頻興起,各種因素彙聚在一起,傳統電視節目逐漸沒落了。
那些看《梨園春》和《武林風》的觀衆也一代代老去,年輕人拿走了遙控器,電視裡播放的變成了更娛樂化的節目。
所以說,河南衛視因傳統文化節目而爆火,不是因為純粹的偶然,而是它一直就在做這樣的事情。
不依靠流量明星,就依靠自身的優勢和河南本身的文化底蘊,河南衛視終于再次被看見了。
圖 |《中秋奇妙遊》片段
“以科技賦能,以内容取勝”
河南衛視被重新看見。
第一點,要歸功于它的内部改革。
2020年11月,河南衛視新成立了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更習慣于在網上和各視頻平台上收看節目。
電視節目要擴大影響力,必須要跟上年輕人的節奏,将傳統電視和視頻平台相結合。
将電視節目搬到視頻平台,有利于創作者将視頻進行剪輯、二次創作和傳播。
這也是《唐宮夜宴》的走紅過程。
而後來的系列節目,河南衛視會先在平台把亮點和花絮放出來預熱,成為很好的宣傳推廣方式。
第二點,河南衛視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傳統電視節目的内容,其實“玩的是一個自言自語的獨白遊戲”,是一種單向度的傳輸。
而當代年輕人更喜歡觀看互動式、場景式的内容。
《唐宮夜宴》就是靠着場景搭建,把賈湖古笛、婦好鸮尊、蓮鶴方壺、《千裡江山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文化因素融入其中。
唐宮小妹們在不同的場景中交叉出現,舞蹈又增加了動态的趣味性,給了觀衆一種“在場感”。
這種貼合當代審美、将文化以動态形式呈現的舞蹈,一下就吸引了觀衆。
後來的系列節目,更是做成了網綜+網劇的形式,更是狠狠抓住了年輕人的口味。
第三點,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靠的是科技助力。
《唐宮夜宴》,用上了摳像、3D、5G和VR、AR等技術;
《祈》,采用了包括水下攝影、360°環繞定格拍攝、AR各種技術;
《龍門金剛》,先在龍門石窟建了一個3D模型,把整個奉先寺進行了3D掃描,用3D複原的奉先寺做背景。
2022的春晚更是運用了720度弧形屏幕,帶給現場觀衆“沉浸式”體驗。
科技的運用增加了新的視聽手段,給觀衆帶來更震撼的感受。
但真正打動觀衆的,仍然還是傳統文化的内核。
總導演陳雷表示:
“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在視覺上讓大家覺得有多麼震撼,而是希望用情感打動你。
我覺得最大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們要堅守的一個點,就是不管我後期效果玩得怎麼‘花’,但是總是能觸動你。”
以科技賦能,最後以内容取勝。
河南衛視打造的節日系列節目,科技感滿滿,但是真正觸動觀衆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那些熟悉的意象。
唐宮陶俑、書生意氣、端午祈福、飛天金剛、水墨書帖、鳳凰涅槃、洛陽牡丹……
看到這些,一句話說就是,中國人民骨子裡的文化“DNA”動了。
圖 |《中秋奇妙遊》片段
河大衛和觀衆的“雙向奔赴”
除了以出彩的節目内容驚豔觀衆,主創們的尊重更是打動了觀衆。
主創們認為,“與其說我們的網友挑剔,不如說網友們水平很高”,
節目有沒有用心,觀衆是看得出來的。
為此,他們力求把每一幀畫面都拍到完美。
河南衛視的音樂總監楊洋就分享過一個故事。
清明節目的錄制中,節目組要在黃河邊拍一個樂隊“打鼓揚起黃沙”的場景。
楊洋負責吉他,拍完了就暫時離開了。
兩個小時後回來一看,還卡在這一條。
楊洋奇怪,便問了旁人:“怎麼進度還在這兒?”
其他人比他還着急:“前一條是沙子落歪了,再前一條是敲得不夠猛!”
足見節目組的用心。
圖 | 源于新京報
另外,在拍《少林·功夫》的時候,有一個武僧跺腳鏡頭竟然拍了幾十遍。
其中唯一的小和尚,才四歲半。
拍攝當天雨下得特别大,一直拍到了晚上,小孩子已經非常累了。
有一個下腰的鏡頭,由于地非常滑,他在做動作的時候砰一聲摔倒,卻憋着眼淚繼續配合拍攝。
圖 | 《少林·功夫》
所有呈現到觀衆眼前的節目内容,無一不是千錘百煉後的成果。
2022的春晚,《國色天香》是“重頭戲”,僅攝制團隊就派出了4組。
駱文博所飾的牡丹仙子,僅片頭就拍了38遍。
執行總導演韓鵬說:
“從服裝、道具、化妝到節目編排設計,從創意構想、拍攝制作到人物的一颦一笑,我們都用‘做到極緻的心态’刻畫每一個細節。”
河南衛視尊重觀衆,觀衆也能看到它的用心和誠心,并反過來愛護它。
拍七夕奇妙遊的時候,因為暴雨與反複的疫情,很多拍攝都被叫停,原先一周的工期被壓縮到了一兩天,播出效果也因此打了折扣。
觀衆們能看到一些瑕疵,但也很包容。
更讓主創們感動的是,觀衆們總是能發現他們預設的構思。
例如《七夕奇妙遊》的最後一個節目《夜空中最亮的星》,
以巧妙的情節向在“7·20”特大暴雨中幫助過河南的人緻謝。
當觀衆們在彈幕上精準打出他們的巧思時,主創們感到彼此心意是相同的。
圖 | 《夜空中最亮的星》
事實上,河南衛視後來形成了一種“春晚大家造”的創作思維。
前期觀衆參與策劃,中間關注拍攝進程、幕後花絮,最後節目出來後熱議,之後再共同想下面的節目怎麼做。
例如,有觀衆曾提出希望‘奇妙遊系列’多些實景表演,節目組就把很多節目的取景都放在河南的古迹裡,如雲台山瀑布、信陽南灣湖、商丘古城等地方。
圖 | 《重陽奇妙遊》去雲台山瀑布下拍攝《逍遙》
在2022河南春晚的先導片中,總導演陳雷說:
“面對這個舞台,我心中永遠裝的是觀衆。也隻有真正把觀衆放在心上,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在2021《元宵奇妙夜》的片尾,節目組特意打上“特别感謝全國網友、觀衆以及可愛的粉絲們”。
這種感謝依然保留至今。
而觀衆們也給河南衛視起了個可愛的昵稱,“河大衛”。
觀衆和創作者之間的這種“雙向奔赴”,真的很讓人感動。
“文化自信才是頂流”
雖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河南衛視絲毫不驕傲。
導演錢林林說,“不是我們牛,是中國傳統文化牛。”
頗有點“我們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搬運工”的感覺。
确實是如此。
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曾号召各地區各部門要研究“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河南衛視也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進行摸索的。
它敏銳地捕捉到人們對國家、對民族、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并用很好的形式——以科技賦能、動态呈現、網綜 網劇的形式,表達出來。
圖 | 節目《龍舟祭》
好的形式背後,最根本的是一種對人們内心深處文化認同的喚醒。
新儒學家杜維明把中國人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層次的是具有文化意識的中國人。
在中國人的成長環境中,已經将中華文化的各方面内化于身。
喚醒這種文化意識,隻需要一把鑰匙。
有人說,中國曆史文化自近代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已經斷層。
言外之意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傳統文化,其實已經不是她原來的面貌。
但在我看來,并不是這樣。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就在那裡,隻不過我們看待她和表達她的方式變了。
變的是時代和形式,不變的是内核。
中國傳統文化永遠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一旦出現跟她有關的内容,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被喚醒。
隻要國人的文化自信仍是頂流,河南衛視就不會翻車。
作者:山風
來源:國館微信公衆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