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于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魏晉時期,冬至這天要接受方國和百官的朝賀。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會着盛裝出席活動,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習俗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并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着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姜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适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适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還有說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後,看到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煮了祛寒嬌耳湯來醫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成湯,再将食材撈出,做成餡,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百姓,人們吃完後,凍傷的耳朵逐漸痊愈了,後來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會在冬至這天,吃馄饨、吃湯圓。
你們那在冬至這天,有什麼習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