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重的增長
增重受遺傳和飼養兩方面的影響,增重的遺傳力較強,據估計斷奶後增重速度的遺傳力約50%—60%,是選種的重要指标。營養水平對肉牛生長發育影響也很大,營養水平低,就不可能發揮遺傳潛力,使生長受阻。在滿足營養需要的前提條件下,牛的體重呈漸進直線式曲線增長。
在充分飼養的條件下,12月齡以前的生長速度很快,以後明顯變慢,近成熟時生長速度很慢。由于生長快的牛在飼料利用效率方面比生長慢的牛要高(用于維持需要的飼料,日增重0.80kg的犢牛為47%,日增重1.1kg的犢牛隻有38%)在生産實踐中應注意:
(1)在牛強烈生長時期(12月齡前)應充分飼養,以發揮增重效益。
(2)在體重達到體成熟(成年體重的70%左右)即行屠宰是充分利用了牛一生中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這是最經濟的。初生重與遺傳、孕牛管理、妊娠期長短有直接關系,初生重與增重、斷奶重均呈正相關,是選種的主要指标,但初生重高導緻難産率的提高,所以斷奶重便成為選種的主要指标。
2.牛體組織的生長
牛體組織的生長直接影響到體重、外貌和肉的品質,現着重介紹肌肉、脂肪、骨組織的生長特點:
(1)肌肉、脂肪、骨的一般生長形式
肌肉 肌肉生長的速度和時期與肌肉的功能和使用情況有密切關系,如桡骨伸張肌為分布在膝蓋骨的主要肌肉,其功能主要是保證犢牛哺乳活動和運動,因而出生前生長快,出生後生長緩慢。腹外斜肌為腹壁外的肌肉随消化道的發育加快生長速度,并有粗飼料比例高的日糧較高粗飼料低的日糧生長快的情況。而頸夾闆肌在公牛進入性成熟後生長很快,母年和閹牛在各個時期都是勻速生長。
脂肪 生長速度在初生到一歲間比較緩慢,以後加快,其生長速度加快的順序為:網油—闆油—皮下脂肪—纖維束間脂肪。因而要使肉質變嫩,适口性增強,國外一般到體重再無法增加時即屠宰。
骨 初生犢牛骨已能負擔體重,四肢骨的相對長度比成年牛高,以保證出生後跟随母牛哺乳,出生後骨的增長一直保持平緩增長。
由上可見牛體組織占胴體的比例,随年齡的增長有很大變化。肌肉在胴體中的比例先增加而後下降,脂肪比例持續增加,骨的比例持續下降。
(2)牛體組織在生長中的變化
成熟性不同的牛體組織在生長中的變化 早熟品種在體重較輕時,就能達到成熟年齡的體組織比例,因而有較早的肥育年齡。晚熟品種則相反。例如早熟的安格斯牛斷奶後飼養153天胴體脂肪比例較晚熟的品種夏洛來牛斷奶後飼養190天時還要多。
不同性别牛的體組織變化 公牛肌肉較多,脂肪較少,脂肪生成較晚,骨稍重,前軀肌肉發達。閹牛肌肉較少,脂肪較多,脂肪生成較早,骨輕,前軀肌肉較差。閹牛和公牛相比,不僅胴體脂肪比例高:内髒脂肪比例(閹牛占活重7.5%,公牛占活重5.09%),皮下脂肪和肌肉間脂肪比例(閹牛占活得4.26%,公牛占活重2.82%)也高。
(3)體組織與屠宰率
體重與屠宰率在同一品種内,正常飼養條件下一定體重範圍内,體重越大,屠宰率越高,因為體重越大則肌肉和脂肪越能得到充分生長,這也是國外肉牛育肥中飼養大體重肉牛的原因之一。
肥度與屠宰率 體重相同的情況下肥度越高屠宰率越高。
品種特性與屠宰率的關系 不同的品種牛的屠宰率各有差異,因此雜交後代的屠宰率也有所不同,如對幾種肉用牛雜交後代測定:利雜一代為53.15%,西雜二代54.97%,秦雜一代51.6%,因此在飼養肉用雜種牛時應進行品種選擇。
體重損失和恢複時體組織的變化 生産中經常見到,在粗放放牧飼養條件下冬季體重下降,青草期恢複體重繼續增重。一般認為當體重損失時首先是脂肪減少,而後是肌肉,最後死亡。但事實并非如此,各體組織重量的下降大體是同時發生的,其中肌肉重量的損失比想象的要大,對生命較重的肌肉損失較少,不重要的肌肉損失較多。而當體重開始恢複時,肌肉組織的恢複最快,據測定,每增加1kg脂肪便增加3kg肌肉,但這時肌肉所含水分較多。因脂肪在生命活動中不占重要地位,所以恢複較慢。
親愛的養殖朋友們,關注(牛羊交易寶/dfj080),有什麼養殖方面的問題,行情分析,養殖疑惑,疾病防治 ,政策解讀我們會有專業老師第一時間給你回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