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農村的田園生活實在讓人向往,置身在農村優美的環境中,會忘掉一切煩惱和憂慮。在這裡生活越久,對農村的癡愛就會越深。袅袅的炊煙,阡陌縱橫的田野,潺潺流水的小溪,也把農村點綴成了一幅美輪美奂的立體畫卷。不過在我心中最“另類”的風景還屬閑暇時刻,老人們三五成群在一起閑聊的場景。你一句,我一句的說笑聲響徹了農村!
長輩閑聊中當然不乏一些精彩的老話,比如“闆車上坡要勁,全靠側邊拉頭奔”,“人有三寶,抽妻薄地破棉襖”,“斧不亂拿,尺不亂跨”等等之類的老話,而這些老話也伴随了我的一生,朗朗上口的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知識和人生道理。不過,對我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老話是“隻有千百年的家門,沒有千百年的親戚”,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那麼咱們先來說說,為啥說“隻有千百年的家門”,家門的意思在也叫做本家,同宗,同族,同姓。衆所周知,在之前的社會裡,農民都是以農業為生,因此基本上待在一個地方,一住就是幾百年。時間久了,他們在相對密閉的環境裡彼此也有了緊密關系,而且他們都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子孫,世代相聚在一起,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比如說見面都有輩分稱呼,叔,伯,侄等等。
不過在幾千年的曆史中,有些姓傳者傳者就逐漸的分開了,有了許多的分支。但是如果在外地有的人碰到和自己同姓的,在心裡面還是認為是本家人,心裡面會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頓感親切。
而“沒有千百年的親戚”則說的是,親戚之間的關系很難維持百年。在民間就常說道“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第一代親戚,親兄弟姊妹和自己因為同源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緣關系以及長時間的來往,關系十分親近。到了第二代,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祖父母,屬于旁系血親,來往的減少,關系自然就淡了許多。而到了第三代,四代則基本上不來往了,自然要要陌生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親戚之間到了三代,四代,關系逐漸疏遠的也是正常現象,這并不是人情淡漠,而是現實使然,畢竟不同的家庭情況,思想觀念,遭遇的事情,相處方式等等都不一樣。
那麼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如果喜歡不妨點擊關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