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儒家經典《孝經》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裡面特别講的就是一個“孝”字,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有一顆孝敬的心。
“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說孝敬是一個人的德行的根本,是一個人的福德的來源。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很簡單,你一個人你要有福德你要修心,修什麼心?就是修你的愛心。你越有愛心,你内心越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好,你就越幸福越開心。你越有愛心、信心、責任心,你越有力量造福社會,你感應到的福德也就越大。
那愛心從哪裡來,從哪裡修起?最關鍵的就是孝敬。所以孔子講:“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跟他的學生曾子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先王有一個很重要、最關鍵的道,讓天下歸順,大家都和和睦睦,上下都沒有怨恨。這樣的一個道,你知不知道?”
曾子說:“我不聰明,怎麼知道呢?”孔子就說:“你坐下來,我來給你好好講。”
本來孔子一貫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這是孔子主動講的,可見其重要性。這一個道不僅涉及到每個人的幸福,每個家庭的和睦,甚至整個國家的安定團結,都是靠這一個“孝”字。
為什麼這個“孝”字這麼重要?因為我們愛心的培育,首先要從孝敬中來。你說你有愛心,你連父母都不孝順,可能嗎?父母是對我們最有恩情的,我們對他們孝順是最自然發生的,最容易的。
如果說我們連父母都不愛,那說明我們愛心太缺乏了;如果我們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原諒,說明我們太愚癡,心胸太狹隘了。
我們對别人也是不可能真正有愛心,真正理解的。正如《孝經》所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所以要想把一個人的愛心開發出來,首先要教他怎麼樣孝順,孝順如果做到位了,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事奉你的父親,你對你的父親孝順,你就是開發了天性的光明,跟你愛心的光明就連接上了。如果說你能夠對你的母親孝順,就開發了大地般的明察的智慧。因為大地生萬物,母親也是生養我們的,任何事情怎麼做,怎麼發生,怎麼結束,都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都要從根源上去連接,你學會了去理解母親,你就知道母親生養孩子、教育孩子多不容易。
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的不好的,原因在哪裡?如何去改正等等,這個智慧你就學到了。天地明察這個智慧,你學會了之後,你的本性的、神靈的智慧就彰顯出來了。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如果你把孝悌的德行做到極緻,那就會通于神明,就是連接上了本性的智慧。不光是說利益你自己一人一家,是遍布一切,沒有事情不可以通過孝順來達到的。
上面已經講了孝悌的重要性。那怎麼樣去做到呢?《孝經》裡面也講的很清楚。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什麼意思呢?就說我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就是孝順的開始,這是基礎,我們首先要愛惜自己,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行道,按照這個方式去利益社會,你揚名于後世間了,也顯耀了你的父母,那麼這就是你孝順的終點。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就是說“孝”的出發點是奉伺自己的親人,最重要的在于,奉獻我們的社會,國家,最後能夠立身于世。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其實也很簡單,首先是要修身齊家,自己是修身慎行,恐辱先祖。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能夠把祖先的德行傳承下去,把祖先的那份愛傳承下去,教育好後人,那就把孝在家庭裡面做到位了。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奉獻社會,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就說明你對父母的孝順做的越好。
孝不是一個很死闆的東西,在《孝經》裡面講,每一個人處在不同的層級,處在不同的位置,你孝的内容都不一樣。作為一國之君,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那就是對祖先最大的孝;一般的士大夫,忠于職守就是孝;那普通老百姓怎麼孝?好好的勤儉持家,奉養父母,教育好兒孫就是孝。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位置就是有不同的孝順方法,你能夠在家裡,你就好好的伺奉父母,你如果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在家,那麼你就做好你的本職工作,那也是對父母的孝。
你孝順父母除了孝身,你還要孝心,你讓他們感到榮耀就是在孝心。然後是孝志,效仿他們的志向,就是孝志。
孝道不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心裡,也在我們平常的一點一滴的言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