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百多年前,日本東京大學一位化學教授池田菊苗無意中發現海帶中有一種“谷氨酸鈉”的物質,于是味之素就在試驗室裡被發明了。
然而作為一名典型不吃海鮮(fructe de mare)的羅馬尼亞老百姓,味之素是啥并不重要,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個發明的存在。
事實上,味之素,也就是味精,西方很多國家的人都不吃的。
那味精在西方用英語怎麼說呢?
首先英語裡“味精”是用化學成分的縮寫來表示的。也就是“MSG”,全稱是 monosodium glutamate 谷氨酸單鈉。
可是MSG是英語縮寫,羅語并不能拿來直接用,拿來用了,羅馬尼亞人也不理解。
所以這裡就涉及到翻譯的本質問題了。翻譯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直接把味精的化學式翻過去?也不管羅馬尼亞人能不能聽懂?當然是不行的。
翻譯的本質,是從一個文化背景的語言轉換成另一個文化背景的語言。
這裡分享一個故事:在羅首都布加勒斯特,我認識一個中國廚師朋友,他自己創業開了中式快餐店。羅語水平一般般,屬于那種能交流但僅限簡單語言的非科班出身的那種,不過他交了一個當地的女朋友,所以語言實戰能力還是可以的。有一次跟他交流中,談論起“味精”羅馬尼亞語怎麼說的時候,他的回答,讓我至今找不到更好的翻譯方法。他說他在廚房工作的時候,助手是羅馬尼亞人,他表達“味精”就說:sare chinezeasca(中國鹽 的意思)。我聽了就震驚了!
要知道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就算是鹽也是“日本鹽”吧,怎麼是中國鹽呢?可是這不妨礙他跟羅馬尼亞助手的溝通啊。而且他表示他并不知道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他隻管能解決廚房交流問題,炒菜的時候沒那麼多時間說很長的話。
這個經曆,給我很大的啟發。你看雖然這位廚師朋友羅馬尼亞語并不算出色,但他的實戰能力令我佩服。不知道日本人看到了會不會氣死。
今天分享的關于味精的故事,從味之素,到MSG,再到sare chinezeasca。其實味精外語怎麼表達,是表面的,核心的點在于能不能翻過去之後對方文化背景的人,能夠馬上理解。
⭐️順帶提一句,不知道在布加勒斯特的日式料理餐廳,是不是叫sare japonezeasca呢?
#我的留學生活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語
#日本
#日語
#味精
#味之素
#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