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環境:
1.溫濕度:羊肚菌屬低溫高濕型真菌,3~5月雨後多發生,8~9月也偶有發生。生長期長,除需較低氣溫外,還要較大溫差,以刺激菌絲體分化。菌絲生長溫度為21~24℃;子實體形成與發育溫度為4.4~16℃,空氣相對濕度為65%~85%。為此,栽培時間應在11~12月。
2.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忌強烈的直射光。
3.土壤:土壤pH值宜為6.5~7.5,中性或微堿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長。羊肚菌常生長在石灰岩或白垩土壤中。在腐殖土、黑或黃色壤土、沙質混合土中均能生長。
4.空氣:在暗處及過厚的落葉層中,羊肚菌很少發生。足夠的氧氣對羊肚菌的生長發育是必不可少的。
土壤及植被羊肚菌多生長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層上。發生的土壤類型有黑壤土、山地灰褐森林土、氫铵2g/L,氯化鉀0.5g/L,葡萄糖20g/L,硝酸鉀0.1g/L,硫酸亞鐵0.01g/L,瓊脂20g/L,硫酸鎂0.05g/L,pH值7.0~7.5。
空氣
羊肚菌屬好氣型真菌,其菌絲體生長階段和子囊果形成階段均需新鮮空氣。通氣狀況良好,有利于菌絲的健壯生長,子囊果的分化和生長發育。如果通氣狀況不良,容易發生柄長蓋小的畸形菇,影響品質,降低商品價值。尖頂羊肚菌菌絲體生長能耐受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當二氧化碳濃度在空氣中達2.2%時,菌絲生長達到最大值。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品種,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發現。用于食積氣滞、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其結構與盤菌相似,上部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因而得名。
羊肚菌為馬鞍菌科羊肚菌屬珍稀的食用真菌。野生羊肚菌,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橢圓形至卵圓形,頂端鈍:表面有許多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不規則形至近圓形,蛋殼色,棱紋色較淡,不規則地相互交叉;小凹坑内表面布以子實層,子實層由子囊及側絲組成.子囊呈長圓柱狀,透明無色:子囊内含8個單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橢網形,透明無色;側絲頂端膨大~菌柄近白色,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且有時有不規則的槽。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國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南、河北、北京、湖南、貴州等地區。羊肚菌是一種野生珍貴菌,由于它的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環境下生長,單體可達二百多克,目前我國已發現的羊肚菌有20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