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西方文明的聖人,中國的孔子與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兩人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其中最表面的一個差别是兩人作品數量差距太大。
按照西方文獻說法,亞裡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一共寫過170多種著作,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科學、教育、詩歌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有驚人的成就,整體超過千萬字,流傳下來47種,大約300餘萬字。相比之下,孔子的作品就極為稀少了,即便計算據說他編撰的《春秋》、《尚書》、《詩經》等書籍,整體大概隻有5萬字左右。
那麼,為何亞裡士多德能寫下千萬級别的文字作品,孔子卻隻有5萬字呢?
一、寫作态度上的差别
孔子政治主張“信而好古”,希望恢複周禮,周王諸侯臣民各守本分,如此實現天下太平,而周禮相關制度早已存在。在具體寫作上,孔子講究“述而不作”。因此,孔子作品必然稀少,如今可以确認的孔子言論是《論語》,由孔子門徒根據孔子言行整理而來,其他的《尚書》、《春秋》等不确定是不是孔子編撰的。
亞裡士多德主張“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因而對各種學問的“真理”,都有強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尤其在科學領域,他還涉及了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胚胎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等。更重要的是,他應該有着強烈的寫作意願,于是才會寫出170多種著作。
因此,兩人主張不同、寫作态度不同,是他們作品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二、知識體系上的差别
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要求貴族掌握的“六藝”是禮、樂、射、禦、書、數,這也是當時的主要知識體系。孔子主要研究的是“禮與樂”,而他又主張恢複周禮,崇尚之前使用的禮樂制度,因此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古希臘的貴族教育,其實主要是《荷馬史詩》,内容還不如“六藝”全面,但還有一套由畢達哥拉斯而下的科學知識體系,後來柏拉圖建立了“柏拉圖學園”(見下圖,拉斐爾作),研究各種哲學、科學知識等,亞裡士多德在柏拉圖學園就讀了20年,接觸到了大量知識,在此基礎上産生很多疑問,之後才寫出等身著作。
因此,兩人面臨的知識體系不同,是導緻他們作品數量差異的原因之二。
三,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談論“邏輯”時指出,中國古人認為真理——“道”不可被證明,莊子說“會心于忘言之境”,還有“道即真理,不知其然謂之道”,因此古代中國沒有大段充滿邏輯與辯證論述的習慣,不會寫一篇萬言或者五千言的論文去證明某一個論點,隻是給一兩段辯論就下結論。
按照西方文獻記載,古希臘很早就有了“雄辯”的習慣,而亞裡士多德是一個天才學者,為了讓自己的結論有說服力,自然就按照他們的習慣對此進行大段大段的論述。
因此,兩人面臨的文化環境不同,是導緻他們作品數量差異的原因之三。
四,人生經曆上的差别
孔子一生比較坎坷,人生大部分時間裡,孔子或向别人請教或自學或教書。其他時間裡,孔子一心想要實現政治抱負,但并未實現政治理想。真正著作時間,大約是在周遊列國之後,已經知道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然後開始編著《尚書》等。
亞裡士多德就像今天科學家的成長路線,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開始學習生物學與實證科學,17歲時就讀柏拉圖學園,38歲畢業後遊曆各地并娶妻。後來,在亞曆山大的支持下,亞裡士多德研究學問、興辦學校、建立圖書館等。相比孔子,亞裡士多德極為簡單,就是一個“做學問、寫著作”的人生。
因此,孔子與亞氏人生經曆上的不同,是導緻他們作品數量差異的原因之四。
五,文字載體上的差别
在紙張出現之前,中國的文字載體無非是骨片、金屬、石頭、竹簡、木塊、絲帛、陶器。其中,最便于攜帶的是絲帛,但成本太高;成本最低的是竹簡木塊,但制造不易,文字承載量有限,攜帶保管也不方便,動辄“汗牛充棟”。正因如此,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字數都有限,主要應該還是文字載體的原因。或許,不是孔子真寫不出幾百萬字,而是當時他沒有條件制造那麼多的竹簡,畢竟竹簡成書後還涉及到保管、運輸等問題,需要很多人力物力。
古希臘時期,當時文字載體主要是古埃及莎草紙(見下圖)、羊皮紙。相比春秋時中國的主流文字載體竹簡木片,莎草紙或羊皮紙的文字承載能力的确要高一些,亞裡士多德天量文字或許就寫在它們上面的。不過,莎草紙與羊皮紙都比較昂貴,而亞裡士多德1000萬字的作品,通常至少要有一次草稿,因此亞裡士多德實際需要承載2000萬字的莎草紙或羊皮紙。
因此,兩人面臨的文字載體不同,是導緻他們作品數量差異的原因之五,而這一點應該是關鍵原因之一。
其實,不僅是孔子,先秦時期的中國諸子百家,他們的作品都很稀少,文字量都不大,直到漢代司馬遷在衆多史官幫助下寫出52萬字的《史記》,中國才出現真正的“巨著”。與之相反的是,從2700餘年前的《荷馬史詩》開始,古希臘大師們特别熱衷于長篇大論,很多個人作品都是文字量特别大的巨著,但當時人類知識積累還很少、生産力還很低時,如此巨著一部又一部的層出不窮,在讓人驚歎之餘,卻又充滿了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