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實驗之一。在1924年至1932年期間,分别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的主持下,先後對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最初的目的是根據科學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環境對勞動生産率的影響。
後來則轉為研究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員工勞動過程影響的實驗。由此實驗得出的“霍桑效應”通常在心理學上又叫做“宣洩效應”。
在美國芝加哥郊外,有一家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叫做霍桑工廠。這個工廠各方血的設施和管理制度都比較完善,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廠的員工經常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牢騷不斷,長期以來影響了整個工廠的效率。為了摸索其中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的主持下,先後對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霍桑實驗一共包括四個階段:照明實驗、福利實驗、訪談實驗以及群體實驗,每一階段的實驗結果都有所不同。
在照明實驗中,雖然經過兩年多的實驗,但最終研究者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産效率并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産;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産,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産量亦無明顯蔔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産量才急劇降下來。研究人員面對此結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從1927年起,以梅奧教授為首的一批哈佛大學心理學工作者将實驗工作接管下來,繼續進行。
在福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恵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産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員工自己對生産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後來經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緻生産效率上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系。
鑒于前兩次的實驗成效,研究者開始在工廠中進行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員工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态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做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員工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員工認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
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内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30分鐘延長到l~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員工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員工的産量大幅提高。員工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洩,而訪淡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洩機會。員工們發洩過後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戶量也得到提高。
原來員工們在對工廠的各種制度、待遇以及工作環境等表達自己的不滿時,與真正隐藏在自己内心深處的不滿情緒并不是一緻的。例如,有員工雖然表現出了對計件工資過低的不滿,但在通過深入了解之後,他卻是在為支付妻子高額的醫藥費擔心。但這種真正不滿的情緒無法訴說,日積月累後便演變成無法控制的抱怨、抵觸情緒。他們将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中去,自然也就影響到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而這次“訪談實驗”讓他們得到了很好的訴說、宣洩,帶着愉悅的心情去工作,自然就幹勁加倍。于是,心理學家就将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而在後來的群體實驗中,“非正式組織”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強調了這一制度對企業的重要影響。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員工們在除了物質需求之外,還有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作為導不能忽視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員工工作的積極影響,作為管理者要适時關心員工的情感心理情緒反應,并找到适合員工傾訴的方法。另外,人的一生中,沒有十全十美的,總會有數不清的意願最終不能實現。因此不滿與抱怨也就随之而來,但如果能夠真正将内心深處的不滿情緒通過正确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無異于給自己做心理排毒,這樣不僅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