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兒子小時候總是喜歡問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諸如,“媽媽,我們為什麼喜歡吃醋呀?”“因為我們是山西人呀!”“媽媽,我們的皮膚為什麼是黃色的呢?”“因為我們老家有條河叫黃河呀!”“黃河在哪裡呀?”“黃河在中國,在山西,在忻州。姥爺姥姥和他們的姥爺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有一條長長的河,叫黃河,是母親河。”“哦!媽媽,我知道了,黃河是母親河,我們就是黃河的兒女了吧!”
父親的家譜在經年的戰亂中已然不存,但是口口相傳下來的是我們的祖先在500年前曾經生活在河南黃河岸邊。由于黃河洪水泛濫,常遭水患。據說在明朝年間,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水災之後,祖先們便拖家帶口,渡過黃河,北上山西,遠離水患。最終選擇了距離太陽和藍天更近的太行山,選擇了黎城。我從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估計這帶給了先人們無限的曙光和希望,或許也帶給他們更多的溫暖和更遼闊的眼界。追本溯源,我們是真正來自于黃河的兒女,是母親河的子孫。
母親的故鄉是山西忻州,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發源地。
汾河流經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6市的29縣(區),全長713公裡,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彙入黃河。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可稱為三晉大地的母親河。
出自唐代山西绛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從小耳熟能詳的詩詞。那年,在墨西哥灣鹹濕的海風裡,我和6歲的兒子一起背誦。“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啊?”我告訴兒子,這首詩的意思是: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欣賞千裡之外的風光景物,就要登上更高一層樓。我的本意是教育兒子努力學習,才會成績優秀。可兒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導,反而刨根問底地對黃河感興趣。于是我便對他講了姥爺家族幾百年前的黃河遷移,姥姥家的汾河之源,以及汾河和黃河的母子關系。潛移默化地,兒子逐漸知道自己來自于黃河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與兒子談論家鄉的黃土高原,兒子突然恍然大悟般說:“媽媽,我明白了,我們的老家在黃土高原上,又在黃河邊,黃土黃河,都是黃的,所以我們的皮膚才是黃色的呀!”說完又求知欲極強地念叨了一句:“隻是不知道是黃河的水把土地變成了黃色的呢,還是因為黃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黃色的?”
為了解答兒子的問題,我特意上網查找答案,根據百度解釋: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時,它的名字并不叫黃河。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早的地理書《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稱它為“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由此可見,黃河之稱的來源确實與黃土地的泥沙相關。
黃河之所以被稱為母親河,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無論是父親的家譜中在大明王朝懼怕了黃河水患的祖先,還是一直生活在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頭的母親的祖先,祖祖輩輩都是喝黃河的水長大的炎黃子孫。所謂母親河,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祖先生命的河水,而我們就是傳承到了21世紀的黃河的又一代子孫。
兒子在4歲時随我們漂洋過海來北美定居。雖然他的中文聽、說、寫能力水平有限,但是對中國、山西、黎城、忻州尤其是黃河卻如數家珍。每每與人聊天,總是驕傲地說:“我們是山西人,我們喜歡吃醋;我們是黃河的兒女,所以我們有黃色的皮膚;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親河。”
洶湧澎湃的黃河水澆灌着黃土地上幹涸貧乏的土地,養育了黃河兩岸的華夏兒女。父親一直自诩他是黃河和太行山的兒女。而我的兒子則在異國的土地上,堅信他是黃河和黃土地的後世子孫。
黃河的水日夜不停地流,黃河的兒女們散落天涯。唯有那份鄉愁,那口鄉音,那鄉思鄉情,與黃河相依相連,與黃土地割舍不斷。一代代傳承,在異域的土地上流淌出黃河的兒女河,開枝散葉,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