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
槟榔早在宋代詩人陸遊的《讀史》、蘇轼的《詠槟榔》中就有明确記載。當時槟榔作為一味藥材流轉于百姓生活之中。
經過曆史的沉澱,“張新發”因為其獨有的曆史底蘊,在2014年被認定為“湖南老字号”,也因其品牌所承載的時代印記,2016年“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整個湘潭人民開始有嚼食槟榔的習慣,還要從300多年前發生在湘潭的一場瘟疫說起。
-01-
蘇轼《詠槟榔》明确記載
作為藥材流轉
1905年創立張新發
制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
槟榔是一種植物果實,熱帶很多國家地區都有嚼食槟榔的習慣。槟榔早在宋代蘇轼的《詠槟榔》中就有明确記載,當時作為一味藥材流轉于百姓生活之中。
槟榔長在海南,行銷于湘潭乃至湖南,湘潭人不種植槟榔,但是吃槟榔曆史長遠,其槟榔加工工藝也聲名遠播。據史料記載300多年前湘潭發生了一場瘟疫,百姓普遍出現腹脹肚子大的症狀,而槟榔在防疫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剛強:就隻有藥店的學徒沒有這個病,藥店把槟榔智作得有點味道,發給湘潭市民,治好了瘟疫。
1905年張雪霖在湘潭九總平政街改張氏藥号為槟榔鋪創立張新發,曆經百年到如今四代人傳承接力,始終恪守“質為上,惠及鄉鄰”祖訓,誠懇對待認真經營。
經過曆史的沉澱,“張新發”因為其獨有的曆史底蘊,2016年“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深入貫徹非遺資源融入生活、服務社會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百年張新發”品牌拟于2020年9月發起 “助力創新、傳承、傳播 – 非遺傳承人幫扶計劃“,拟向數位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公益捐助幫助其在非遺産業化進程中實施的創新、傳承及傳播等項目。
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剛強:張新發每年都會為湖南的非物質文化産業進行幫扶,有一些産業沒有規模化産業化和品牌,幫扶他們走入市場 。
-02-
槟榔制作工藝堅持手作
公開61道工序制作技藝
帶動上遊槟榔種植業發展
探索鄉村振興之路
自1905年創立之初,張新發堅持傳承湖南湘潭槟榔傳統手工制作工藝,采之唯恐不良,制之唯恐不精,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對原籽的儲存、選籽的标準、切籽的方法、含水比例、鹵水調配、發制工藝、悶香、選片标準、包裝等都有一系列嚴格要求。
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剛強:這次公布的61道工序,是術的東西,真正要傳承的是工匠精神,是道的東西要傳承下去。
重自然之味,揚匠心之作,用料考究,制作之初将槟榔果選出通過清洗,煮制,曬制,烤制完成第一步洗果淨制。接下來輔18味果料,經三焙三制,曆7天7夜,完成第二步的制料和第三步的制鹵。
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剛強:比方說腌制,必須是七天七夜。
“張新發槟榔制作技藝”非遺商品化打造,嚴格遵照槟榔制作非遺技藝流程和标準,謹遵“質為上,惠及鄉鄰”的家訓,利用現代工業的标準化生産管理,生産出系列高品質槟榔産品。在機器化生産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制作工藝中選料和切片的環節仍然保留純手工制作。
目前,張新發除了有系列袋裝槟榔産品外,率先在全國開了931家張新發槟榔連鎖門店,除國内市場外,目前已經開始布局緬甸等東南亞槟榔消費市場,志在将湘潭槟榔非遺特色食用方式擴大到更多喜愛槟榔的國家。張新發槟榔非遺産品在成功走進現代生活的同時,帶動了上遊槟榔農戶種植産業的發展,與海南上萬戶槟榔種植果農簽訂了定點采購協議,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技術,幫助果農提高種植水平,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産 扶貧 鄉村振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