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長城》的上映在國内引起熱議,大家的槽點大多聚焦在“長城”這個大題材的小用之上。長城作為中國古代抗擊外敵入侵的偉大建築,在電影中卻是和成千上萬的“饕餮”展開激戰的前線。而影片中的饕餮仿佛就像是具有人類思維的怪獸加喪屍的綜合體,那麼人們常說“饕餮盛宴”的饕餮在曆史上存在嗎?編劇們的靈感又來源于哪裡呢?
《長城》兩大“看點”:捧不紅的景甜,殺不完的饕餮
先來看一段關于饕餮的史料記載:“西南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性狠惡,好息,積材而不用,善奪人谷物。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饕餮。”
這段記載來自東漢時期的《神異經》,這本書是僞托東方朔著述的作品。不得不說,《神異經》中關于饕餮的記載頗有《山海經》裡光怪荒誕的浪漫主義神韻,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總結出饕餮的本性——貪得無厭、欺軟怕硬、兇神惡煞等等。不過,在《神異經》中的饕餮絕不是怪獸的形象,而是一種進化得不是很完全的異裝癖民族的别名。(PS:頭上戴豕——豕者,豬也;我天,這扮相相當非主流啊)
饕餮後世被演化成兇獸的模樣
饕餮最早的記載如果說東漢時期饕餮已經就不是怪獸的樣貌,那麼更早的先秦時代,饕餮會是電影《長城》中的怪模樣嗎?
當然不是。
關于“饕餮”記載最權威的當屬《尚書》、《左傳》和《史記》,在這些史料中,饕餮都被劃分入“四兇”的組合中,而“四兇”則是堯舜時期一個“反政府”酋長聯盟的代号。
在《左傳》和《史記》中,四兇分别是:混沌、窮奇、梼杌、饕餮
而在成文更早的《尚書·虞書》中,四兇分别是:共工、驩兜、鲧、有苗氏
雖然記載的名稱不同,但在杜預、孔穎達等後人分别為這三本著作做注解和考證的過程中,把兩種說法一一對應了起來:
窮奇——共工
混沌——驩兜
梼杌——鲧
饕餮——有苗氏(三苗)
根據孔穎達的說法,共工、驩兜、鲧、有苗氏是當時堯舜時期四個在中原舉足輕重的部落,而混沌、窮奇、梼杌、饕餮則分别是後人給這四個部落帶有貶義的“綽号”。于是乎,在後人的口口相傳中,這四個綽号又被誇張和醜化,甚至被《神異經》之類的文學作品給嚴重妖魔化了。
後世更有神魔志怪小說把“四兇”演繹成“四大兇獸”
曆史上的四兇事實上,“四兇”的“兇”在上古漢語中并沒有現如今“兇殘”的涵義,而是作為“訟”來解釋。于是可以這麼理解:“四兇”其實也就是四個喜歡在政事上吵來吵去的四個部落的酋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同政見者”。
那麼是什麼政治問題讓這四個頗有威望的酋長如此争執,并最後被分别流放到東南西北四個不毛之地的呢?
當時的問題就是——堯帝想把帝位禅讓給舜帝。
在“天下為公”的堯舜時期,堯帝雖然是天下共主,當時天下絕不是堯帝的“一言堂”。相反,中原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一個由全華夏各部落組成的酋長聯席會議,在這個頗具原始社會軍事共産主義色彩的議政機制下,“四嶽”(四個有威望的小酋長)、“十二牧”(十二個鎮守地方的長官)還有“四兇”在内都是參政議政者,而“天子”(也就是大酋長)的想法隻有在酋長聯席會議通過後才能執行。
也就是在這個機制下,我們才能讀懂《尚書》中描繪的堯舜禹時代為何能如此民主,堯舜禹也為何會被成為千古明君、仁君典範的原因。
堯舜禹的“禅讓制”被後人交口稱贊
那麼“四兇”集團為何會反對堯帝禅讓給舜帝呢?
原因很簡單,在當時“禅讓制”雖然高尚,當未必是最服衆的選擇,堯帝的政權其非固若金湯。當時的華夏部落間大緻分成了三派,這三派都是黃帝的支系:
第一派是高辛氏一族,是黃帝的長子玄嚣的後代,從帝喾到堯帝已經三代繼承帝位,是堯帝的嫡系,可謂強勢。
第二派是高陽氏一族,即黃帝的次子昌意的後代,也就是屈原的祖先,在帝位的繼承上一直處于弱勢地位。
第三派是黃帝的其他子嗣構成的派系,他們在理論上也都有繼承帝位的權利,“四兇”就是這個派系的代表。
軒轅黃帝世系圖
現在問題來了,堯帝的兒子丹朱是最無疑義的繼承人,但是堯帝執意要禅讓給更賢能的舜,而舜出身于第二派中身世落魄的一個家庭。
這下子“四兇”就不幹了,天下老大輪流做,憑啥就你高辛氏讓給高陽氏,而不給我們“四兇”為代表的第三派機會呢?于是這幫不同政見者把矛盾越鬧越大,最終堯帝聯合了高辛、高陽兩大派系,并借助“四嶽”、“十二牧”這些德高望重的執政官的力量,總算把舜帝扶上了中原之主的寶座。舜帝即位後,勵精圖治,很快“四兇”也被流放到四方邊境去了。
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仍被後人傳誦
“四兇”原本并非兇惡殘暴之輩,隻是在勝王敗寇的曆史舞台上他們暫時退場了。說是暫時,是因為四兇之一的梼杌有個名叫鲧的首領,鲧生了個大名鼎鼎的兒子大禹,後來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從舜帝手上接過禅讓的帝位。大禹死後,其兒子啟繼承帝位,廢除了禅讓制,并因此建立了夏王朝,使得“公天下”的制度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關于這個時代的精彩故事,未來還會有後續文章來叙述。至于曆史上的饕餮和老謀子鏡頭下的饕餮,哪個才是曆史迷心目中饕餮真正的樣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