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演出季和戲劇節、多維度打造劇目、全鍊條配合 長周期培育……1月16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小組會内外,多位來自文藝界别的委員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演藝之都建設建言獻策。
觀衆培養:探索演出季和戲劇節
劇場藝術,一方面是演員的“演”,另一方面是觀衆的“觀”。
“演員合觀衆的眼緣才能形成好的氛圍,”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系常務副主任彭丁煌在采訪中表示,時代的發展、美的發展是多元的,要倡導多元的演出形式,提倡允許“小而美”的小衆演出存在,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要發展年輕人喜歡的先鋒戲劇、也要傳承像國粹京劇這樣的經典,提高演出的藝術質量和水準。”
“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再是20年前的樣子,文藝形式、演藝作品都已經非常豐富,想要完成各方面演藝水平的提升,北京可以嘗試探索每年固定時間的演出季和戲劇節。”彭丁煌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劇目打造:教育、理念、人文缺一不可
在彭丁煌看來,建設演藝之都,一方面要注重對觀衆市場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要沉下來制作精品劇目。“培養觀衆的審美,主要要從文化層面出發,同時也要從教育、理念、人文情懷的角度去培養。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形式,就是在博物館、圖書館、大自然裡培養孩子的興趣。”
在打造精品劇目方面,彭丁煌認為要先慢下腳步。“好的作品需要思考和沉下來的時間,不能趕時間,而是要仔細推敲,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
産業鍊:全鍊條配合 長周期培育
北京市政協委員、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波在小組讨論時表示,線下演出的産業鍊很長,戲劇發展需要全産業鍊配合和長周期的培育,同時還需要各方面協同。“既需要有主管單位的管理,也需要有商業化的操作、企業的運行,包括創作團隊也需要很長周期的培育。”
“目前的演出既不缺内容,也不缺觀衆,關鍵在于如何把内容和觀衆協同起來。”在王波看來,線下品牌演出的最大局限性在于IP不夠多和内容不夠多。“未來的戲劇市場在線下一定要有規模優勢、内容優勢,再加上有開放包容的城市和科技的培育。”
在引入更多觀衆的問題上,王波同樣提及要培養大家的興趣愛好。“讓年輕人感興趣,先進入這一領域,我們可以慢慢讓他們感受到這些文化和藝術的魅力。”此外,王波建議還要平衡做好演出内容,将演出和各個城市不同區域的條件進行平衡,在演出之前衡量各方面的指标。
概念打造:“大戲看北京”不止于戲
“精品劇目不是專家評出來的,是觀衆選出來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郭磊表示,成為“演藝之都”需要具備一些必要條件:形式要豐富、内容要多元、地點要聚集、演出的創新機制做保證。
“精品的劇目也需要媒體傳播,讓大家借助演出平台,把中國文化說出去,同時把世界優秀文化吸引進來。”在郭磊看來,“大戲看北京”一定不隻是戲,“戲”是個大概念,大戲看北京包括音樂、舞蹈、交響樂、美術、展覽、話劇、歌劇等。“天天有戲看,年年有期待,這才是演藝之都。”
郭磊認為,北京定位“演藝之都”非常精準,但為了營造良好的演藝氛圍也需要做一些工作,比如要建設良好的硬件環境、還要有創作能力,打造出精品明星,要有實實在在的精品劇目奉獻給觀衆。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