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冬梅
新學年開啟,沉寂了一個暑假的校園又迎來衆多學子。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曾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衆多中外教育佳片中,我們能看到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教育啟示錄。
上世紀90年代,講述我國貧困地區教師故事的許多影片,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讓貧瘠之地開出希望之花,他們執着堅守,像一縷縷陽光一路照耀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過去數十年來,衆多紮根鄉村的老師,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踐行者,更是鄉村孩子的“築夢人”。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1999年,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讓他繼《秋菊打官司》之後再次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片中,高老師回家探親前,給13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留下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她發現學生張慧科辍學打工後,獨自踏上進城尋人之路……
近20年前上映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以偏遠貧困農村為故事背景,呈現了一位黃土高原地區農村女教師的光輝形象。在無邊無際的茫茫戈壁,在陝北的黃土地上,女教師張美麗默默奉獻,将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愛比懲罰更有力量
談到觸及靈魂的師者,人們很容易想到法國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該片自2004年上映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片中,這所“池塘底教養院”,因為音樂代課教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重新煥發生機。與校長高壓、體罰為主的教育方式相比,馬修将自己最柔軟的善意以及對音樂的熱愛傳遞給孩子們,孩子們充滿童真的歌聲也給這位落魄的音樂家帶來無比溫暖的慰藉。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放牛班的春天》等經典教育影片之所以能獲得觀衆喜愛,其原因就在于影片向我們揭示了教育最本質的東西,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追尋自我、獨立思考,讓人們感受到“愛比懲罰更有力量”。
并不完美的天才
聚焦天才的教育題材影片,通過展示天才的傳奇人生引人入勝。不過,片中的天才雖然智商過人,但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布滿了荊棘和坎坷。
影片《心靈捕手》講述了數學天才威爾被救贖的故事,故事原型來自馬特·達蒙的短篇小說《年輕天才威爾·亨汀的成長故事》。該片當年一舉獲得九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并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兩項殊榮。片中,天賦過人的年輕人威爾,因童年時遭遇家庭暴力,自此封閉心門。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數學教授藍波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并向大學好友、心理學教授尚恩求助。通過藍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爾慢慢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枷鎖,最終接納真實的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
影片《天才少女》中,一個天才小女孩擁有罕見的數學天賦,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她的教育撫養問題産生了巨大分歧。舅舅因為天才數學家姐姐的前車之鑒,隻想讓侄女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外祖母則希望竭盡全力發掘外孫女的數學天賦,培養她成為數學家。該片展示了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在影片的最後,外祖母幡然醒悟,“軍事化”的專制教育,并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天賦,反而會逐漸扼殺孩子的天性。
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巨頭”。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自立。無論是父母還是師者,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比起成為天才,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少年的你
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問題,這些都成了教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土壤和源泉。《老師·好》《青春派》《少年的你》等教育題材影片,從不同角度展示教育問題,引人深思。
《老師·好》海報
由相聲演員于謙主演的影片《老師·好》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南宿一中教師苗宛秋與學生們“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整部影片基調輕松,再現了80年代的校園生活,讓觀衆感受到師生之間的“真”與“情”。
在衆多教育題材影片中,《少年的你》聚焦校園霸淩這一題材,引發熱議和思考。該片不僅關注校園霸淩,也深刻反思了這種現象背後複雜的社會問題,比如家庭教育“愛的缺位”、學校唯成績論的教育“錯位”等,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警示價值。(張冬梅)
原标題:中外佳片的教育啟示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來源: 海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