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所獨有的,是漢語智慧和思想的結晶。成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内涵、廣泛的應用場景,成為漢字運用的典範,漢語魅力的重要組成。
在課堂上、在生活裡,孩子們總能接觸學習到各種成語知識。成語是開啟孩子曆史知識的一把鑰匙,成語所蘊含的典故,往往記載着一段鮮活的曆史、一段千古的佳話,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圍棋與成語,如同莫逆之交,不僅淵源深厚,更是相得益彰。那些記載着圍棋故事的成語,蘊含着圍棋思辨的哲理,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讓圍棋智慧“觸手可及”,也總能給予我們啟迪。
四個與圍棋相關的成語,代表着四重學習境界,步步為營,看看你到哪一重了?
儒家經典《孟子·告子上》中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弈秋的圍棋高手同時教兩人下棋。一個人學得非常認真;一個人則想着“彎弓射大雕”的事兒,心思完全不在棋盤上。因此,雖然兩個人智商沒有區别,但兩個人學習成果也很不一樣。
因此孟子這樣總結:“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緻志,則不得也。”意思是,下圍棋不是高深的技藝,但如果不專心緻志,是學不成的。
在課堂上,專心的孩子能進步得很快,三心二意的小朋友則容易停滞不前。學習的态度,往往決定着學習的成敗。靜下來,慢下來,在圍棋禮儀之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家長與老師的合力,也是孩子圍棋進門時所着力培養的品質。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國的國君衛獻公驕奢殘暴,衛國的大夫孫文子、甯惠子發動軍事政變,将衛獻公趕下台。多年後,甯惠子的兒子甯悼子又想将衛獻公迎接回國,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的一緻反對:
“本已經将國君驅逐了,又要将國君迎回,如同‘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ǒu)’,恐怕會招來滅族之禍的。”
甯悼子不聽良言勸谏,一意孤行,最後果然被獻公用計除掉了。
圍棋入門之後,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們學會了思考,也要學會取舍。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意思是下棋的時候拿着棋子,不知該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時候有很多顧忌,猶豫不決。其實,許多小學員也有同樣的問題,一會想進攻、一會想防守;一會想“圈地”,一會想“吃子”,拿着棋子思考良久,也拿不定主意。
深思熟慮是好習慣,但過度的思考卻無益。鼓勵孩子勇敢的做決定,在快速落子中積極思考、因勢而為,也是圍棋學習對孩子心性的磨砺。
晉朝有一個叫王質的樵夫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下圍棋,于是住足觀看。
看了多時,一局棋快終了了。童子對樵夫說:“你該回家了”。王質回過神來,起身去拿斧子,一看斧柄的木頭都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鏽得凸凹不平了,他大為不解。
等他回到家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幾位老人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打柴時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一局棋竟已是千年。
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出自梁朝任昉的《述異記》,為此,唐代孟郊還作詩一首,名為《爛柯山石橋》:“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餘石橋在,猶自淩丹紅。”如同《桃花源記》一樣,千百年來,讓人神往不已。
入了圍棋之門,圍棋的魅力愈發讓孩子們着迷。
在剛剛結束的“南北對抗賽”中,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兩名小棋手沉醉于比賽之中,一時間忘記了時間流逝,賽場内隻有他們兩人留到最後,他們卻渾然不覺,足見圍棋的魅力。
圍棋有這樣的魔力并不奇怪,在棋盤上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在思維的交鋒中找到智慧博弈的樂趣,棋逢對手不亦樂乎?這是棋者才有的快樂。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跳出棋局看大局的終極能力
這句話出?《舊唐書·元?沖傳》,說的就是棋盤上的道理。
身處其中,往往看不清局勢;但旁觀者卻能看得清楚,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如同蘇轼《題西林壁》一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當局者缺乏大局觀就會如此。
大局觀是指棋手對棋全局形勢進行全面分析、觀察的能力,并且貫穿一盤棋的整個過程。對于孩子大局觀的培養,是貫穿圍棋學習始終的。
大局觀是由無數個“小局”組成的,也是“價值觀”的體現。
有大局觀的孩子,能夠判斷得失,學會縱觀全局,知道哪裡才是最優決策,不僅在棋盤上,這種思維模式遷移到生活中、學習中,面對難題時,一個擁有大局觀的孩子,能夠比其他人看得更高、更全面,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大局觀是終身的學習,圍棋的智慧也将伴随孩子們一生。
四重境界,您在哪一重呢?
碁寶寄語
本期推送中,共出現了多少個不同的成語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正确數目呢?
通過留言回答,碁寶将為前三名的小朋友送出一份小禮物哦。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