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它起源于長江流域,而後走向整個華夏大地,最後輻射至全世界。韓國、朝鮮端午期間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北美、東歐部分國家也有在端午賽龍舟的行為。可見,端午節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廣泛影響。史料記載,端午節大緻在戰國初期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已經成型,又經過2500餘年的演變,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關于端午之起源,大多地區認為是紀念屈原,還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端午起源于先秦時期的“浴蘭節”。關于端午習俗的起源,經筆者梳理大緻可分為以下六種。一是端午起源于祭祀龍圖騰的說法。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端午節既然是龍的節日,端午習俗自然與龍圖騰互為關聯。
二是端午習俗起源于驅邪避疫的說法。此類說法又與惡日說互為交融,這個說法的觀點認為,古人過端午最深層次的意思為驅瘟、除邪、止惡氣,地方志中中的相關記載主要是避兵鬼、止病瘟。三是端午習俗起源于追念曆史人物的說法。此類說法涉及的人物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将屈原與端午節聯系起來,認為過節乃是為了紀念屈原,隋唐以後這種觀念逐漸普及,至今已成為人們過端午的主要原因。
屈原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政治、道德、文化、審美乃至倫理等方面的至高體現,随着曆史演變,逐漸淘汰了其他傳說,以至于如今的端午與屈原難解難分。江浙地區的人們更願意接受端午節本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端午諸多習俗,如挂艾葉、吃粽子、喝雄黃酒皆來自于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年代早于屈原,也是屈原精神的先導,兩人殉難之日也恰巧在同一天,故後世之人以競渡紀念屈原不足為奇。四是端午習俗起源于祭天祈年的說法。
夏曆五月是古越人的新年之日,且端午節本最早是在夏至,并不是五月五日,因此,端午習俗源于上古華夏族的祭天祈年儀式。五是端午即夏至的說法。端午起源于夏至,最初是夏至日吃粽子,并不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時間基本都在夏至時節前後,其節俗本義乃是古代百姓對夏至的時間體驗。端午節本是歲時節日,是為生産農作而設。漢代以後,人們才逐漸将曆史人物與五月五日互相聯系起來。六是端午習俗起源于古人祈求生育的說法。
還有人認為端午習俗本為人們祈求“男女構精,化生萬物”的“成人節”。端午避邪隻是其中一個手段,且吃粽子、花生等都是為了傳宗接代,其根本意義在于祈求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