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武俠劇或是小說的朋友,經常看到那些武功蓋世的人,可以吸收人的陽氣,被吸了陽氣的人瞬間就萎靡下來了。
陽氣并非杜撰,而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又非常大。
《黃帝内經·素問》中所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就像我們身體中的小太陽,源源不斷給我提供生命動力,維持我們的生理活動。
比如把手放在皮膚上,會感受到溫熱的體溫,這是體内陽氣在維系着,陽氣不足的人最普遍的表現就是手腳冰涼。再比如,我們昨天還身上酸痛難受,頭腦發蒙,但睡醒一覺覺得身體清爽了,不适消失了,那表明體内的陽氣充足。
古人雲: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團真氣運用于中,而死機遂成生機;人身立命就是個火字,真氣命根也,火種也,人活口氣,即此真氣也。陽氣就是這真氣。
陽氣有着調節身體,抵禦濁邪的作用,總而言之,所謂的陽氣,就是我們身體中那些溫煦、推動、振奮、健康、向上、固攝的表達,是一種積極正面的表現。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陽氣不足的行列,他們一年四季,手腳發涼,陽氣有溫煦身體的作用,倘若陽氣不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四肢不溫、發涼。
且糟粕的傳輸,需要陽氣的推動,陽氣不足的人,經常會拉肚子,這也是反射陽氣的一面鏡子。而且經常會什麼都不幹就一身汗,感覺身體很虛。
清陽之氣會輸送于頭部,讓我們頭腦清明,神清氣爽,人看着也精神。倘若總是渾渾噩噩、頭暈迷糊,做事總是稀裡糊塗出錯,往往也是陽氣不足的鍋。
身邊一位好友,總是郁郁寡歡,這也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充盛的人,心情大多數都是好的,即使有時候遇到事情,也能調整過來,那些經常感到痛苦、抑郁的的人,往往陽氣不足。
損傷陽氣的4件事,知曉才能規避1、非時作息,陽不歸根
陽氣有升降出入的規律,春之陽氣開始生發,夏之生發到鼎盛,秋之開始收斂,冬之則潛藏。若是換算成一天的時間,白天相當于春夏,夜晚相當于秋冬。
當我們早上睜眼時,體内陽氣生發,到了中午,陽氣生發到旺盛期,之後漸漸衰退,傍晚入陰,夜晚則完全潛藏起來了,陽氣入陰,最好的方式便是睡覺。
《道德經》曾言:“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對常人來說最歸根的方式便是睡眠,古人道法天地,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與天地作息一緻,故而能神清氣足陽氣滿。
現在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将時間推遲到夜晚11點以後,加班、看視頻、打遊戲等等都成了晚睡的理由,長期以往,陽氣不足,整個人也就萎靡不振。
子時為一陽生,為陰陽交替之時,若不能入睡,直接損傷的是坎中一陽,長此以往,坎陽虧虛。
2、嗜食寒涼,兼好甜辣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是現代人奉行的飲食原則。尤其是現在秋季,貪圖冷飲、涼菜的人不在少數。一杯冰飲下肚,從頭到腳,都透着清涼之意。
但這夠勁兒的清涼,也将寒邪埋在體内,成為了損害陽氣的禍根。喜食甜膩肥甘厚膩的食物,吃多了,人體無法運化,導緻痰濕内生,濕和寒都為陰邪,有粘滞下墜之性,會阻礙陽氣的運行。
有的人喜歡吃辣,殊不知過辣會讓人處于亢奮之中,陽氣會過分耗散掉。
3、運動不當,得不償失
盧崇漢在《扶陽講記》中有雲:“動能生陽,也能耗陽”。我們都記住了前半句,無視了後半句,适度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陽氣,但倘若過度運動不僅無法生發陽氣,反而還會耗損陽氣。
尤其入了秋,晚上就千萬别大量運動了,不要去幹擾我們的筋骨,大汗淋漓,不是酣暢是傷陽又損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僅是要早睡覺,還得晚上避免過度運動。
很多人喜歡在秋高氣爽的天氣夜跑、跳繩、健身房,但随着太陽的升降,我們身體的陽氣也在升降。夜晚百鳥歸巢,陽氣收藏,這時候再去運動跑步,就會讓筋肉充血,髒腑虧空,起初你可能覺得出出汗舒服,但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疲憊,緩不過來。
4、物欲難止,陽氣漸衰
當今社會,欲望之大,過于可怕,欲望是人的精神之火,而且是邪火壯火,《黃帝内經》中提到壯火食氣,别小看這些欲望,實則也會消耗掉身體的陽氣。
《老子》中提到,“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在這個欲望橫行的年代,我們要适當節制,減少欲望,節省陽氣。《黃帝内經》曾言:“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疲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得百歲而動作不衰。”
清心寡欲,才是長壽養生之道,日日殚精竭慮于欲望沼澤之中,勢必會有一天将自己的陽氣吞噬,要知曉,身體健康才是萬事之基礎,欲望再大,大不過健康。
護陽,試試這4種方法。
固守陽氣,督脈暢通1、滾背搖籃式
我們身體有一個活力重心,就是我們背部脊椎,這裡也是督脈運行所經之處,督脈總督一身陽氣,所以身體哪裡瘀堵,督脈都不能堵,那麼督脈要如何疏通呢?
首先地面上鋪個毯子,不要太硬,坐好以後雙腿彎曲,雙手扶住膝蓋,重心落在我們臀部下面,雙腳擡起,大腿靠近小腹,保持這個動作,前後搖擺,做一個滾動的動作,可以稱之為搖籃式。
每天滾動的時間選在早上,反複滾上三到五分鐘,我們能感覺背部熱熱的,這表明氣血得到了疏通,通則不痛,經常腰部酸痛僵硬,可以這樣滾一滾,滾到背部發熱,陽氣也就随之生發了。
2、撞牆功
背牆而立,雙腳與肩同寬,腳不動,身體往後倒,觸碰到牆的瞬間,呼出一口氣,并發出“呵”的聲音,但背部撞牆,要讓整個背部平整地撞向牆面,會有一個撞擊的聲音,手臂可以配合身體,向前移動或是自然放置。
這個同樣可以刺激我們背部督脈,對五髒六腑都有好處,不僅能有助于陽氣生發,還可以抒發心肺之氣。
3、艾以溫陽,守護元氣
《黃帝内經》有個觀點:陽化氣,陰化形。明代醫家張景嶽有過解釋,陽動而散,故化氣;靜而凝,故化形。
腎陽不足寒氣過盛,陽不能化水為氣,陰寒凝結在足部下肢,就會顯得腫腫的。或是我們小腹肉多,也必然是這一部位陽氣不足以氣化,于是形乃聚而成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陰成形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用艾灸來溫化。
對于陽氣耗損嚴重的人,艾灸無疑是很好升陽補充能量的方法。艾草自古就有“地之陽”的美譽,溫經散寒,因此從養陽角度來說,艾灸是唯一能與太陽光這個“天之陽”相提并論的。
從古籍《黃帝内經》到後期的著作中,都給了艾灸很高的贊譽,尤其在《扁鵲心書》中,還強調扶陽的重要,其中扶陽之法有三,首先便是灼艾,也就是艾灸。
在艾灸過程中一定要專心,找到艾灸的感覺和反應,真正的艾灸是艾火産生的熱量被身體吸收,與自身能量集合,從而疏通經絡,溫補陽氣。所以要從自身的氣息入手,讓心神安甯下來。
發展到現代,艾灸的種類有很多,直接灸、間接灸、艾卷灸等等,點燃艾條後,懸空在皮膚上艾灸,所有也叫懸灸。
直接灸就是直接把艾絨捏成和黃豆大小,然後直接放在皮膚上艾灸。古法艾灸推崇直接灸,但這種灸法會損傷皮膚,故而現代人一般不用。
現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現代的人,一個是間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紮孔把艾絨放到姜片上艾灸,會感覺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會有水汽出現,《肘後備急方》當中有記載,根據間隔的輔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曆代醫籍中記載的間接灸大約有四十多種,但主要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等。
4、姜性溫熱,守護脾陽
貪食冷飲的朋友,脾胃中的陽氣一定會受到損傷,這時候隻需一物,就能驅散我們脾胃的寒氣,守護脾陽,這一物就是生姜。
生姜性溫,味道辛辣,有健脾暖胃,生發脾陽之效,小時候,但凡自己吃壞了肚子或是淋了雨受了寒,母親總會煮上一鍋姜茶,用來驅寒暖身體。吃姜的習慣,也是從小時候便養成了。
但生姜性熱,此時正為秋燥,如果直接食用,恐怕很多人的身體都受不住。此時脾胃虛寒,又很容易上火,如何把生姜辛辣之性祛除,而讓它變得平和起來,保留它溫陽的特性呢?
皖南人的飲食習慣就給了我們啟發,他們一年四季都食姜,但卻沒有像我們這般,秋季吃了就上火,去過皖南才曉得,當地人吃姜有獨特的吃法,新鮮的生姜,一經出土後就會立馬腌制起來,用的最多的就是醋。
醋泡生姜,酸性收斂,醋為酸,可以收斂姜的辛辣熱性,但是卻不會讓生姜溫陽的特性散掉,起到一個中和的作用,而且被醋浸泡後,生姜沒了那股辣嗆口感,反而更易入口,許多不喜吃姜的人,都能接受被醋泡後的生姜。
連百歲的國醫大師路志正路老,都一年四季離不開這口醋泡姜,這是他的養生秘訣,路老非常愛吃姜,他說先聖孔子,也有不撤姜食的習慣,這一吃便吃了四十餘年。
平時注意這四點,按時作息,少吃涼,在秋季順應天時,不熬夜,不在夜晚運動,把運動時間換到早上,生發陽氣,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