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六十歲,腦子就會變慢?未必。《自然·人類行為》雜志不久前刊發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大腦的思維速度60歲以後才會陡降,而在此之前,腦子的反應速度與二三十年前沒有明顯差異。
思維速度的變化呈倒“U”形
德國海德堡大學心理研究所團隊,分析研究了120萬名年齡在10~80歲的參試者數據,結果發現,随着年齡增長,人的思維速度呈現出一個倒“U”形的變化趨勢,即從10歲開始加快,25~30歲達到峰值,然後進入平台期,一直持續到60歲才會加速下降。
思維速度,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子反應快慢。比如,突然遇到危險時,你需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清醒地作出推斷,然後從行動上給出應對之策。這個過程中,發現危險、作出判斷、指揮肢體,都有賴于大腦的敏銳反應。
研究者針對新結論與過去普遍觀點的較大差異,給出了進一步解釋:感覺年齡越大反應越慢,可能是決策謹慎性增加、非決策時間延長所緻。研究顯示,10~20歲期間,決策謹慎性有所降低,但此後直到 65 歲都會呈線性增長。換句話說,人在20歲左右時的決策最不謹慎,成年後決策謹慎性開始逐漸增高,表面來看就成了“反應變慢”。此外,非決策時間,如大腦編碼、語言輸出等運動反應所需的時間,在15歲後會直線上升,直到80歲,這也會讓人出現“反應變慢”的外在表現。
北京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陳海波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大腦的反應速度與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速度密切相關,并由此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決策判斷能力、記憶力等。以記憶力為例,人們要記起一件事,首先需要從大腦的特定存儲區域,準确将目标内容提取出來,這個提取時間就取決于思維速度。
2014年德國蒂賓根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老年人常常想不起人名的原因。他們認為,現代人取名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這種變化意味着,人一生中要記住的名字更多,提取關鍵信息就會變得更難。就像研究人員所說,在對老年人認知能力進行測試時,應當把大腦處理信息的性質和數量考慮進去。其實老年人的大腦沒有變差,他們隻是知道得更多。
據陳海波介紹,一般認為大腦功能在25~30歲達到頂峰,之後會進入成熟的平台期,但這個平台期能持續多久,并沒有明确結論。從臨床來看,主動就診的腦功能衰退患者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但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種更積極的觀點,對中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外傷、感染、慢病拖累大腦
大腦功能的發揮,是大量腦細胞相互協作的結果。神經系統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受損,都可能拖累大腦,導緻信息傳輸受阻。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暨南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神經内六科主任胡運新說,除了自然老去造成的認知衰退,不少外界因素也會直接影響大腦功能,使大腦提早衰老。臨床常見的外因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大類:
腦外傷。《柳葉刀》雜志2020年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年遭遇腦外傷可使老年癡呆症的風險增加3.4%。胡運新解釋說,外傷是否會影響大腦功能主要取決于腦細胞有沒有受損。比如,皮外傷導緻頭皮水腫通常沒事;出現硬膜外血腫後,隻要腦細胞受壓比較少,也不會造成功能性損傷;顱内出血、腦積水則傷害較大。需要注意的是,腦部受到猛烈撞擊後,就算沒有外傷也應到醫院仔細檢查,顱内小出血點若被忽略,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感染。大腦不易被外部病菌直接感染,但有可能受到全身免疫性感染的牽連。比如,自身免疫性腦炎就是因為其他感染(反複感冒、腸胃炎等),使體内産生了“攻擊”自身腦組織的特異性抗體,進而導緻腦部炎症。
心腦血管病。2020年《英國醫學雜志》在線發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等牽頭撰寫的腦健康系列文章,其強調,腦血管病的發生可能導緻認知功能下降或癡呆,因為兩者有着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壓、中年肥胖、缺乏體力活動和吸煙等。2020年,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心髒健康狀況差的人在記憶力,以及比較字母、數字、物體、圖案的能力方面下降更快;主要風險因素中,高血壓、糖尿病會加速大腦萎縮,高膽固醇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積累的“壞蛋白”,血液流動降低會導緻腦部出現白點,使大腦的處理速度變慢。
趁早行動,保護腦細胞
胡運新說,由于目前的流調信息不足,大腦60歲才變慢的結論還需更多研究佐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積極采取幹預措施,能夠減緩大腦的衰老速度。臨床發現,與過去相比,如今國人大腦衰老的年齡已經延後了。
給腦細胞足夠的營養。陳海波說,營養充足是保證腦細胞完好的基礎,所以首先要做到不偏食,特别是避免極端化飲食。比如,卵磷脂對維護腦神經功能有重要作用,但一些老人因血脂較高,不吃富含卵磷脂的蛋黃,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事實上,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未必完全不能吃蛋黃,建議咨詢專科醫生,盡可能平衡膳食。從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角度出發,還應限制高鹽、高糖、高脂飲食,讓各項指标和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内。
增強腦細胞活力。運動時,指揮肢體動作的大腦,血流量也會明顯增加,有利于提高腦細胞活力。建議保證規律、适量的體育鍛煉,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運動。即便無法達到上述運動頻次,隻要堅持活動,也會有一定的效果。《英國運動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周保證45分鐘的持續運動,就能提高50歲以上人群的腦力。此外,多用腦是直接增強大腦活力的方法,學習新技能、與人互動交流都能有效刺激腦細胞,特别是挑戰自身能力、需要走出舒适區的技能,對大腦最有益。最好讓學習複雜技能成為一種習慣,多參與需要專注、記憶和持續練習的腦力活動。
增加認知儲備越早越好。已有證據證實,早年的教育較少與晚年患老年癡呆症有8%的相關性。應在早期接受盡可能多的教育,建議從現在開始,加大讀書和學習量,為自己多存儲一些知識“餘糧”,年老後腦功能衰退的速度就會延緩。
除了做好預防工作,盡早發現大腦功能的衰退迹象也很重要。胡運新介紹說,腦功能變差可以表現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較常見的有:記憶力明顯下降,特别是記不住剛發生的事;出現視空間障礙,如出門找路明顯變難了;語言能力下降,過去能說會道的人,說話開始磕磕絆絆,找不到合适的詞表達自我;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變差,明顯感覺學東西變困難;執行力下降,在處理事情時摸不着頭腦,總是作出錯誤決定,遠沒有過去周全等。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上述明顯改變,就應當提高警惕,最好及時到神經内科就診,以确定是否為疾病引發。即便是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若能早早幹預治療,也能起到延緩病情進展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