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盡管沒有精密的儀器,比如天文望遠鏡等等設備,也沒有物理、化學等等科學理論支撐,人類依然用着自己的方式去尋找頭頂的那一片星空的奧秘。
比如在我國,除了晝夜比較明顯的日月以外,古人們以肉眼發現了五大行星,并且按照當時盛行的五行學說,以它們的特點、顔色等賦予了它們五行的名稱,并從春秋戰國以來,直到明朝時期,都一直以五大行星作為占星的重要觀測物。
就如同西方一樣,似乎各個地區的人們都将占星與神秘學聯系在一起,用星辰變化來預測國家大事等。我國古人認為,木星象征着興旺,是外人所無法破壞的吉兆,土星也代表着吉祥,表示有所收獲。
其他的行星,火星象征着賊星,必有動亂、喪病等等災害,水星則是殺伐星,必有戰争發生,而金星也有兵馬的象征,寓意改朝換代和兵馬之亂。
也因此,古代占星家們觀測天象來預兆吉兇,有些帝王在行事之前也會參考占星的意見,譬如漢宣帝就曾因土星自東方出來,即是吉祥之意,故而派遣趙充國西征。
而在西方文藝複興以後,随着科學的發展,天文慢慢從占星學中脫離了出來,成為了單獨的科學學術,并且在望遠鏡發明以來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在20世紀,美蘇展開了太空技術領域的競賽,更是大力推動了天文學的進展,獲得了非常多詳細的真實資料,也使得人類愈加了解太空,而我們今天要了解的,就是行星之一——木星。
木星的探索之旅早在1609年5月,當伽利略得知荷蘭某地制造出了能夠看見遠方物體的望遠鏡以後,他回到實驗室潛心專研,3個月左右的時間發明出了人類曆史第一台天文望遠鏡。
為什麼要将伽利略發明的稱為是天文望遠鏡呢?這是因為伽利略望遠鏡并非像是其他的望遠鏡一樣被當作是政府、富豪等等類似的人進行賞玩娛樂,滿足好奇心的玩具,而是作為觀測星空的工具,更加深切地探尋太空奧秘。
也正是因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發現原來月球并不像是人類以為的那樣光滑美麗,反而是表面坑坑窪窪,千瘡百孔。
看完了月球,伽利略又将望遠鏡觀察的方向轉向了其他的星辰,并在第二年的1月7日觀測到了真實的木星,以及木星周圍圍繞其旋轉的4顆衛星。而後世為了紀念伽利略的第一個發現者的功勞,将這4顆衛星取名為“伽利略衛星”。
到後來,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們擁有了更加高級的天文望遠鏡,但是由于望遠鏡的限制,天文學家們仍然缺少對于木星的真實數據。
直到第二次大戰以後,德國法西斯戰敗,在受到世界人們的譴責的時候,該國先前的一些先進的火箭技術和科研人員也被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搶走了。
而當時由于戰争剛剛結束,世界百廢待興,不管是戰敗國還是戰勝國都需要長時間的恢複,再加上美蘇後來都紛紛研發出了核武器,這種動辄就能夠毀滅世界的威力巨大的武器不僅僅是威懾了對方,自己也不敢輕易發射。
也因此,美蘇不約而同地在不動用武力的基礎上,在其他各個領域争奪地位和結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時期,冷戰白熱化背景下所展開的太空競賽。
在衛星、載人飛船等等技術完成以後,為了觀測太空,獲取更加詳細的木星數據,1972年3月3日,美國航天局發射了先驅者10号,主要用來探索和研究木星,這也是“先驅者計劃”中的第16顆無人探測器,成為了第一艘觀測木星的探測器。
在飛行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先驅者10号終于來到了火星與木星中的小行星帶區域,并在1973年12月3日到達距離木星隻有大概13萬公裡的地方,向地球發回了300張珍貴的木星和其他行星的照片,以及部分木星的相關參數信息。
而探測器顯然比地球上的遠距離觀測能力要強大得多也明顯得多,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詳細細節,比如木星的輻射帶比地球的輻射帶強10000倍左右,甚至延伸到了土星周圍。
而在1989年10月18日,第一艘美國專門的木星探測器——“伽利略号”木星探測器被發射升空,航行了45億千米的路程,終于在1995年12月7日到達木星。
伽利略号探測器的木星探測之路并不順利,十分坎坷,但是它觀測木星,所做出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共圍繞木星旋轉了34周,向地球發送了1.4萬張相關的照片,從軌道上對木星進行了相對來說最完整的考察,并将原本的16顆木星衛星發現數據上升到了63顆衛星等等。
也正是因為人類科技下發射出的各種探測器,我們才得以了解到更加真實的木星。
木星木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木星是離太陽位置排名第五的行星,古代因為其12年在地球上出現一次,将其叫做歲星,後來根據五行學說,以它多為青色的特征,改名為了木星。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木星是太陽系行星中的老大哥,是最大的行星,質量比太陽系其他的行星加起來都要重2.5倍,也正是因為它的質量較大,所以木星的引力也非常巨大,上述就曾說過木星的輻射帶甚至快要到達土星的地盤。
也因此,木星被許多人認為是地球的“保衛者”,将來自系外的隕石吸引到了自身,防止它們前往太陽系内部,從而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和打擊。
比起地球來說,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換句話說,1321個地球才能組合成為一個木星的大小,并且還有很多空着的區域。
根據兩者的直徑來看,11個地球疊起來才有1個木星那麼高,可以想象木星究竟是有多麼巨大了。
然而事實上,木星雖然體積極其大,但這其實隻是“虛胖”罷了,因為它是一顆氣态巨行星,表面有很多都是氣體,所以密度非常低,質量隻有地球的318倍罷了。
對比下來,木星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質量卻隻有地球的318倍,如此明顯的不同,便能得知木星盡管體積很大,卻大多都是“虛”的,甚至密度還比不過地球,隻有1.326g/cm³。
根據觀測和研究,科學家們認為木星主要是由氫組成的,如果質量來劃分的話,則氫大概是木星總質量的75%,而氦是除了氫以外第二多的元素,占據了24%左右的質量。
他們認為,木星的内核是由矽鹽酸和鐵等固體物質組成的,理論上承擔着巨大的壓力,内核外部則是被一層液态的金屬氫包裹,溫度可能達到了35000℃,再向外則是液态的液氫,是由高壓和高溫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些液态存在于木星表面下5000千米深的地方。
最後就是衆所周知的氣态大氣層,由88%到92%左右的氫和7%到11%左右的氦共同構成,而其他的1%便是其他氣體分子。
由于沒有固态的地球,木星的大氣層最下面的對流層氣體能夠在溫度和壓力下平穩地進入液态,兩者幾乎沒有明确的界限。
地球上也有着大氣層,但是厚度隻有100千米的樣子,比起地球本身的半徑6400千米而言,地球大氣層隻占了地球半徑的1/10以下,而對于木星來講,木星的大氣層達到了木星半徑的1/3到1/4,超過了5000千米,這也是木星被叫做是氣态行星的原因。
我們可以進行聯想,将木星比作是一個圓形的蛋,将它橫面切開,氣态部分是一層厚厚的蛋殼,液态部分則是蛋白,裡面的内核就是中心的蛋黃。
當然,雖然木星如此巨大,體積和質量都在太陽系行星中排行第一,但是比起太陽而言,木星仍然算不了什麼。
事實上,太陽的質量就占了太陽系99.86%,半徑比木星大了10倍,質量也是木星的1000倍,甚至130萬個地球才能裝滿一整個太陽,109個地球疊起來才能達到太陽直徑。
宇宙的奧秘又何止是這些,事實上,盡管探測器能夠來到行星的附近進行細密的觀察,但是仍然不算是最詳細的數據。
或許隻有等到人類科技不斷發展,終于有一天可以親自進入行星當中,利用更加精良的儀器設備,我們才能得到愈加真實的行星真相。
結論
宇宙實在是太大了,甚至且不說宇宙和銀河系,太陽系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說也依舊是不小的挑戰,而先進人類的科技還停留在登月的層面,這還隻是離地球最近的衛星罷了。人類的航天航空技術發展至今,從1961年到2021年也才過去了短短60年,相信在未來,我們的相關技術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進步。
在2030年,我國和美國等航空大國都将開始展開對火星的探索,美國甚至宣布要在2030年後發展載人登火星的計劃,不管如何,時代正在進步,人類也正在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