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人生哲理的五律?寫在前面:“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太上隐者的山中歲月,穿越了時空,好像進入了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飽含浪漫色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詠人生哲理的五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詠人生哲理的五律
寫在前面: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太上隐者的山中歲月,穿越了時空,好像進入了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飽含浪漫色彩。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可是,對于有理想有抱負的宋代詩人唐庚來講,這樣漫無邊際的山居時光,簡直比度日如年還讓人難捱。
據《宋史 唐庚傳》所載,唐庚,字子西,四川眉州人,有才華,24歲中進士,後為宗子博士,其才學深得宰相張商英賞識,授提舉京畿常平(主管京城周圍糧食價格平衡的官員)。
張商英被權臣構陷遭罷,唐庚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蠻荒,惠州安置,這件事實在是令躊躇滿志的唐庚憤懑難平,這首《醉眠》就寫在谪居惠州貶所期間。
這首五律雖名為《醉眠》,可其實并不是描寫詩人流連花酒的閑情逸緻之情,那看似的曠達灑脫,實則是不能忘懷于人世的憤慨不平,詩中的每一句都是人間清醒。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馀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撚筆又忘筌。——宋 唐庚《醉眠》
簡譯:
山中太安靜了,好像進入了遠古時代一般;無所事事的日子,讓人覺得時光是如此的漫長,一天好像有一年那麼長。
雖然時節已經進入暮春,但山中還有一些花兒開着,醉酒的時候,還可以供我觀賞;鳥兒婉轉地啼鳴,清脆悅耳,并不會妨礙我沉酣一夢。
嘗盡了世态炎涼,人情冷暖,我掩上了柴門,不再期望有人來訪,這樣的時節悠閑地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經常在夢中得到作詩的優美佳句,可當醒來後拿起筆,卻又忘了夢中覓得的精彩好句,真是令人感到遺憾。
賞析:
唐庚這首含蓄蘊藉的五律,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景叙事,平淡中蘊含至味,極富禅意。
首聯寫山居之靜時光之長,志士嗟日短,愁人嫌夜長,谪居山中的詩人因為無所事事,所以心無所依,猶覺時光漫長。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空山深幽,不聞人語,恍如置身于遙遠的太古時代,長日漫漫,孤寂難捱,這一天漫長得像一年似的。
颔聯寫獨酌,“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時光漫漫,長日難推,唯有賞花飲酒,以遣愁悶。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孤獨寂寞,唐庚是如此地感同身受。
晝暖風和,長天白日,沒有明月可邀,唯有“馀花猶可醉”,雖是暮春,山中尚餘幾枝殘花可賞,酒酣耳熱,人與花俱醉。
“好鳥不妨眠”,那枝頭歡歌的鳥兒啊,你盡管婉轉啼鳴,不用擔心會妨礙我進入夢鄉。
醉 眼看花兒,花兒便是知己,相看兩不厭,愁極無人可語,鳥兒就是知音,不離不棄。
看似狂放不羁,實則痛徹心扉,這樣的落寞失意,就如辛棄的醉裡以貪歡笑:“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隻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頸聯寫醉眠,雖醉猶醒,“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轼的人間清醒,唐庚也有。
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曆盡世态炎涼,飽嘗人情冷暖,對于朱敦儒的“不須計較苦勞心”,唐庚的理解更深刻具體。
得意時,門庭若市,失意時,門可羅雀,這就是“世味”,因為懂得,所以“門常掩”,晝暖風和,時光悠長,還是眠卧在适宜的竹席之上,沉酣一夢比較好。
“世味門常掩”,這既是詩人的人間清醒,也是其高尚情操的秉持和堅守,今日的我你看不上,明日的我你不一定高攀得起,所以他“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将度外置紛纭”。
尾聯寫夢醒,好夢由來最易醒,醉夢中暫時抛卻了憂愁煩惱,悠悠轉醒後,這份怅然若失更讓人不知所以。
與花鳥為友,夢中攜侶同遊,吟詩留賞,佳句頻得,何其悠哉快意,可一回到現實中來,便都煙消雲散,夢中的佳句更是一個字也想不起來。
“夢中頻得句,撚筆又忘筌。”,看似輕松愉快的筆調,卻掩飾不了内心的落寞惆怅,以及深深的失意之感。
“忘筌”是用《莊子》“得魚忘筌”之語意,忘記了捕魚的筌(quan),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這首詩由獨酌、醉眠和夢醒三部分組成,是詩人醉醒後内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意古樸,“世味”貫穿始終,寫出了谪居歲月的苦悶和寂寥,還有不甘和期盼。
寫在後面:
“作詩甚苦,悲吟累日。”,唐庚文采風流,作詩注重推敲錘煉,近于苦吟,他的一首詩,往往要經過四五次反複修改潤色,才會敲定成篇。
他這個人有創新意識,不墨守成規,其詩簡練精悍,多佳句名篇,《四庫全書總目》曾贊其詩風曰:“刻意鍛煉而不失氣格”。
如其《栖禅暮歸書所見》中的“草青仍過雨,山紫更斜陽。”,還如《春日郊外》中的“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等等,莫不脍炙人口。
他雖不是蘇轼的學生,但有蘇轼的風骨,因同為眉州人,又有同貶惠州的經曆,所以時人稱唐庚為“小東坡”。
和蘇轼的北歸無望相比,唐庚這個“小東坡”是幸運的,谪居惠州五年後,遇赦北歸,複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
雖然在惠州期間,是唐庚身心極為苦悶的時候,但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使得其才名卓著,從而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壇上的地位。
注: 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請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