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屬于強敵環伺又自身弱小,能滅掉鄭國可以說韓國已屬實不易,接下來的魏國、秦國、楚國等鄰國那個都惹不起,确實沒有機會。
燕國比韓國戰略态勢稍微好一點,北邊是大漠和東北極寒之地,能開發的都開發了,實在沒有空間。
燕國南邊是齊國和趙國,事實證明,哪怕五國滅齊後,燕國也沒有拿下齊國的實力。
同樣,即便趙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國同樣也打不過趙國,實力太弱又缺乏發展空間,實在沒有辦法。
齊國看起來很強大,也确實很富庶。但齊國三面環海,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可能向海外發展。而朝内陸方向是富庶的中原,大家都眼睜睜的看着,動一發而牽全身。
事實上齊國隻是打了一下宋國的主意,就馬上遭到滅頂之災。即便是齊國北上打燕,也是得快進快出,要不然諸侯就會來算賬,無法吞并。
魏國是最先強大的國家,但魏國也是四戰之地,發展容易但也危機四伏。魏國唯一的機會就是集中精力滅秦,畢竟秦當時被諸侯輕視,不會在外交上引起諸侯圍攻。
魏國實際上也打秦國了,并且還用了最能打的吳起,雖然一連串的勝利,但想一口氣滅掉一個跟自己體量類似的大諸侯國,談何容易。
更何況魏國地處中原,四周都需要布防,也很難長期集中精力去滅秦,所以魏國也很難有統一的機會。
趙國的态勢比魏國和齊國都好,東南是中原西北可發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吞并了中山和河套地區,一度成為僅次于秦國的強國。
但趙國的發展空間也僅限于此了,因為西北已經開拓到草原大漠了,沒有發展空間。東南方向都是主要諸侯國,也很難再進一步。
楚國的戰略态勢其實非常好,楚國疆域最大的時候,幾乎囊括了整個南方。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河南南部、乃至陝西南部都是楚國的地盤,可以說楚國是疆域最為龐大的國家。
楚國的基本盤非常大,但是南方開發程度比較低,甚至自己地盤内的交通都極為不便,并且楚國也沒有真正意義的核心地區,首都附近地區沒有絕對優勢,自然條件上屬于多中心的諸侯國。
楚國為了統治如此龐大的疆土,隻能采用類似西周分封制的策略。先将貴族分封在各地,等各地開發程度逐漸提升,各地交流逐漸方便的時候,再逐漸收權。
所以楚國的貴族力量比較強大,這也是開發各地的必然需要,因為如此龐大又零散的南方,不給貴族大權壓根沒法統治衆多的蠻族。客觀講,這也是符合基本規律的做法。
但是曆史沒有給楚國充分的時間,沒等到楚國各地開發起來,秦國就已經崛起了。
秦國能夠統一有五大優勢:
第一、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隻有一個鄰國的國家,我指的是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實際上當時秦國的唯一鄰國就是魏國。秦國收複西河地區後,才開始與韓國和楚國接壤。
第二、秦國有函谷關之險。秦國想進攻的時候可以自上而下沿黃河出擊,想防守的時候把住函谷關就行。這個戰略态勢屬于進可攻,退可守,這個戰略優勢也是七國中唯一的。
第三、秦國有自己的基本盤,那就是關中平原,并且關中平原的政治經濟地位在秦國是獨一無二的。不像楚國那樣過于零散,首都地區沒有核心優勢。
商鞅變法其實就是在這塊4萬平方公裡的地盤上進行的,可以集中精力去搞,成功了再逐漸擴張,非常從容。
第四、秦國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如果秦國一旦變法就猛攻韓魏等諸侯國,那勢必會引起諸侯聯合幹預,會陷入其他諸侯的困境。
但秦國用不着這麼幹,因為秦國的北部有廣闊的陝北地區,西部還有廣闊的隴西地區,那個時代的黃土高原沒有漢唐的發展,屬于林草茂盛地區。秦國的南部還有更為富庶的漢中與巴蜀地區。
這些地盤既容易占領,又比較富庶,還不會引起諸侯的幹涉,可以充分的猥瑣發育。等到發育成熟的時候再東進,諸侯發現秦國已經成為龐然大物。
諸侯各國都沒有這個優勢,唯一看起來有的楚國,輝哥已經解釋過,楚國過于零散,隻能先給貴族放權,難以集中精力。
第五、秦國商鞅變法的運氣特别好。因為秦孝公20歲即位,第二年就重用商鞅變法,所以變法可以持續數十年年,能夠貫徹到位。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楚悼王三年就死了,變法失敗。
并且商鞅變法剛見成效的時候,東方的唯一壓力就是魏國。魏國偏偏這個時候遭遇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慘敗,國力急劇衰減,秦國正好收複西河鞏固變法成果,這個運氣也是沒誰了。
可以說秦國的成功是基本條件加運氣的結果,各種學者複雜分析的觀點都過于牽強。
秦國的基本條件就是地盤進可攻、退可守,前期外交壓力小,可開拓空間大。運氣好就是年輕的秦孝公想變法,恰恰遇上了年輕的商鞅,變法剛有成效,當時唯一的對手魏國又恰恰遭遇兩次慘敗。
#奇妙知識季##零謠謠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