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中暑喝藿香正氣水症狀反加重#登上熱搜,藿香正氣水不是夏季萬能藥。
藿香正氣水不是“夏季萬能藥”
今天(7月19日)下午,一則#女子中暑喝藿香正氣水症狀反加重#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榜第5位。
據悉,江蘇淮安一女子突感頭暈、乏力,考慮到當地氣溫較高,該女子感覺自己中暑,便到藥店購買了藿香正氣水,喝下不到10分鐘,她表示自己“更加不舒服、吐得更厲害了”,不僅頭暈、乏力未得到緩解,還出現皮膚發紅、胸悶等症狀。
幾天前,甯波廣電也報道過類似的新聞。浙江甯波的董女士在海邊遊玩後出現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她以為自己“中暑了”,便自行服用了幾天止瀉藥和“藿香正氣膠囊”,但其症狀不僅沒有任何緩解,精神狀态也逐漸萎靡。
其實,藿香正氣水并非“夏季萬能藥”,中暑也分陰、陽,藿香正氣水并不适用于所有中暑症狀。
中暑分陰、陽
著名醫家張景嶽曾說:“暑月受寒,故名陰暑;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因此,“暑有陰陽二種,不可不辨也。”隆醫生介紹,不管是陽暑還是陰暑,都會出現頭暈頭痛,食欲減退,四肢酸軟乏力,發熱等症狀,但二者卻有本質區别。
那麼,陽暑、陰暑有什麼區别?
陽暑
陽暑是大家概念裡“想當然”的中暑,是指夏天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者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導緻體内水分流失過多,沒能及時補充,人體溫度調節發生失衡導緻的中暑,一般稱為“中陽暑”,也叫“中熱”。常常表現為高熱、心煩、口渴、大汗、舌淡苔黃,脈洪數等,嚴重者可緻昏迷。
陽暑如何應對?
暑性開洩,容易耗氣,也就是損傷我們的元氣,就會出現頭暈,疲乏,四肢酸軟等。出現以上這些症狀,代表暑熱已經傷到我們的身體,可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中成藥“十滴水和仁丹”(嬰幼兒、孕婦禁用),或中藥湯劑如“白虎加參湯”、“清暑益氣湯”等。
另外,飲食中可加用适量沙參、西洋參、麥冬、玉竹煮湯,以達到益氣養陰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喝綠豆湯、荷葉茶、吃西瓜等祛解暑熱,但是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慎用。
陰暑
反觀陰暑,很符合“陰”的特性,相比陽暑驟然劇烈,陰暑往往起病緩慢但纏綿不去。
例如極熱狀态時突然進入空調房猛吹涼風,或者馬上洗冷水澡,吃大量冷飲等,都會導緻原本張開的皮膚毛孔,條件反射性收縮,使暑濕之氣困于體内,身體難以散熱,而導緻“中陰暑”。
陰暑常常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鼻涕、頭身困重、關節酸痛、神疲倦怠、腹瀉腹痛、舌質淡、苔薄或白膩,脈弦細。
陰暑如何應對?
日常我們可以食用“薏苡仁粥”,起到健脾祛濕的效果,或者喝點生姜茶溫中散寒。暑天大家容易貪涼引起感冒,特别是胃腸型感冒,出現舌苔白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症狀,這時便可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藿香正氣水”了。
藿香正氣水是來自于傳統中醫藥的經典老方,方藥組成為藿香、白芷、紫蘇、大腹皮、半夏、陳皮、厚樸、白術、生姜、大棗等溫熱藥物。其功能相當廣泛,但主要還是用來理氣祛濕和驅寒,适用于治療因避熱貪涼引起的“陰暑”。
但如果藿香正氣用于陽暑,不但不能治病,還會适得其反。另外還需注意的是,藿香正氣水含酒精,對酒精過敏或不宜飲酒者,需選用不含酒精劑型。
最後,建議大家出現不适症狀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準确辨别中暑類型後再對症施治。
四類中藥祛暑劑
1、祛暑清熱劑
适用于夏天感受暑熱之症,症見身熱心煩,汗多口渴等。
廣東涼茶:清熱解暑,去濕生津。用于四時感冒,發熱喉痛,濕熱積滞,口幹尿黃。
冰霜梅蘇丸:生津,止渴,祛暑,用于受暑受熱,頭暈頭煩,口渴思飲,口燥咽幹。
2、祛暑除濕劑
适用于發熱,煩渴,四肢困倦,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而不爽,胸脘痞悶或嘔吐腹瀉等。
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濕,和胃消食。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胸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腹痛洩瀉。
定中丸:健胃補脾,止嘔。用于暑濕嘔瀉,停食傷胃,膨悶脹飽,吐瀉腹痛。
3、祛暑解表劑
夏日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或腹痛吐瀉。系祛暑藥與感冒藥組方。
藿香正氣水: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暑濕感冒,頭痛身重胸悶,或惡寒發熱,脘腹脹痛,嘔吐洩瀉。
藿香祛暑軟膠囊:祛暑化濕,解表和中。用于受暑感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四肢酸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清涼油:清涼散熱,醒腦提神,止癢止痛。用于傷暑引起的頭痛,暈車,蚊蟲叮咬。
保濟口服液:解表,祛溫,和中。用于腹痛吐瀉,噎食嗳酸,惡心嘔吐,腸胃不适,消化不良,暈車暈船,四時感冒,發熱頭痛。
4、祛暑益氣劑
适用于暑熱,熱蒸于内,多汗,煩渴,倦怠少氣等。
人丹:清暑開竅。用于傷暑引起的惡心、胸悶、頭昏,暈車暈船。
清暑益氣丸:祛暑利濕,補氣生津。用于體弱受暑引起的頭暈身熱,四肢倦怠,自汗心煩,咽幹口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