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魚,又叫鲩、草鲩、草魚、油鲩、白鲩、烏青、混子、草苞、草根。
鲩魚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從殷末到唐代之前,老百姓的養魚對象主要是鯉魚。到了唐代,因皇帝姓李,李鯉同音,“鯉”成了皇族象征,避諱“鯉”,不能捕不能賣。捕到要放生,否則就打60大闆。逼得老百姓不得不找新的養殖對象,青魚、草魚、鲢魚、鳙魚這4種魚由于食性和栖息習性不同,很适合混養在一個池塘裡,能充分利用天然餌料和水域空間,養殖效益更大,成為老百姓喜愛的養殖魚類。現如今,這4種魚仍然是我國淡水養魚的主體魚。因為它們是人工養殖的魚類,像是家犬、家雞一樣成為重要的家庭成員,故稱“四大家魚”。
鲩魚也是鯉科大家族的成員,跟鯉魚有不少相似之處,打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鯉魚是長兩撇胡須的胖大爺,草魚就是不長胡須又體态纖長的精神小夥。體色有明顯的三層漸變,背上青灰色,占全身的六分之一;腹下灰白色,占個三分之一;剩下的一半居中,呈茶黃色。它們長有2行梳形的下咽齒,吃水草尤其是藻類特别方便,也吃幼蟲、蚯蚓、蜻蜓等。
老家的河流裡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家裡人叫它們“草鲩”,草鲩大條又好吃,這是愛捕魚的老爸傳輸給我的觀念。
草鲩肉拿來打邊爐挺香的,但你會問了:“哪一種魚打邊爐不香呢?”打邊爐的魚兒千千萬,但最讓人難以忘懷、回味無窮的唯獨這叫“脆肉鲩”的魚兒。
脆肉鲩,在分類學裡不算是新的鲩魚品種,而是在廣東省中山市的長江水庫特定養殖條件下培育出來的名特水産品。
水庫的水裡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脆肉鲩在急流的水裡遊個不停,它們的肌肉也會越來越堅韌,備上有點貴的純天然東北蠶豆,整顆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後的蠶豆脹得松軟,是脆肉鲩的最愛,加點青飼料,就是它們每天吃的增肌塑形餐。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脆肉鲩每條都在10斤以上。
看新聞報道,2017年9月中旬,湖南湘潭第一次采購脆肉鲩,不少老百姓把魚買回家,還是按照往常的草魚做法來做脆肉鲩,估計也是整條魚放鍋裡蒸煮,魚出鍋,魚肉沒煮爛,筷子去戳,也戳不進魚肉,撕一塊吃進嘴巴裡也嚼它不動,一度懷疑自己是買了草魚還是拖鞋,還是打開的方式不對?
其實,做脆肉鲩,需要去鱗扒皮,切成薄片,讓它緊實彈韌的肉更入味,這樣才能生炒也行,清蒸也行,就是不能整條魚不切片拿去蒸炒。
而在廣東這邊,尤其是我老家汕尾和潮汕地區,脆肉鲩是打火鍋的首選。
脆肉鲩清理幹淨鱗和皮,将魚肉片成一張張晶瑩剔透的撲克牌,剔除紅血絲,擺盤如白蓮花,火鍋湯底沸騰了,夾兩片脆肉鲩放鍋裡涮,湯滾了就快熟了,肉質泛奶白色就算熟了,夾起,蘸取配好的蔥花蒜蓉醬,是我特别愛的醬料,醬香開胃,聞着就特别的香;魚肉順滑,入口就特别的滑;彈牙清脆,咀嚼就特别的脆;吮汁回味,入喉就特别的對味兒!
據數據檢測,脆肉鲩的蛋白質含量高于普通鲩魚12%,其中,可以美容養顔的膠原蛋白尤為豐富。
第一次吃肉質緊實、清爽脆口的脆肉鲩,我就從此愛上了它,記住了它的名字。
“這是啥魚?”我驚奇地問。
“脆肉鲩啊。”
“好吃耶!”
“你沒吃過吖,那真的少了很多樂趣耶——”
“現在開始也不遲,哈哈哈哈……”
清書,二零二零年三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