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華市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創新“三三”舉措,持續加大搶救發掘培育力度,推動工匠培育體系化、發展職業化、職業效益化,為鄉村振興強化人才支撐。近三年來,全市傳統建築人才數量倍增、能力提升、效能凸顯,有效保護了一大批曆史文化遺存,成功創建中國傳統村落104個。
01.依托“三個一”,搭建系統“工匠平台”
充分發揮“百工之鄉”、古建築資源大市的優勢,利用現有資源,構建系統架構,為傳統建築工匠的培育、冒尖、集聚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一個辦公室”統領。201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各主要職能部門組成的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從建設、文廣旅遊等部門抽調人員實行集中辦公,落實專項工作經費,負責統籌指導全市傳統村落保護和傳統工匠管理、培育等工作。
依托“一所學校”。充分發揮金華市建設技工學校教學資源優勢,集中一批專業優質教師,專門編制教材,精心開設課程,組織具體培訓,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為傳統建築工匠教育培訓提供有力支撐。
設立“一個中心”。與省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等社會機構合作,2018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區域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中心—浙中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中心,為區域傳統村落保護、傳統建築工匠培訓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02.采用“三步法”,不斷壯大“工匠方陣
大力挖掘、培養傳統建築工匠,做好傳統建築工匠的培育選樹,形成集技術培訓、技能鑒定、資格認證于一體的培育評價體系,推動全市傳統建築工匠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調查挖掘,建立“花名冊”。從2013年開始,多輪次對農村工匠、傳統建築工匠進行調查,目前已對全市各縣(市、區)傳統建築工匠分布情況進行了摸底,錄入各類傳統建築工匠約2700名,基本摸清行業家底,初步建立了全市傳統建築工匠人才信息庫,實施動态管理。
定點培訓,專設“小學堂”。自2016年起,在全市範圍内針對農村工匠舉辦定向培訓班,采用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結合的教學模式,向傳統工匠傳授建築識圖、施工技術、相關政策法規等方面内容,确保工匠既能學到專業理論知識,又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對培訓結業考試合格的學員頒發培訓證書。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工匠培訓班44期,培訓6222人次。蘭溪市還專門成立了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培訓中心,傳承和發展農村建築技藝,深化農村建築工匠的教育培訓。
同台競技,開展“大比武”。今年11月28日-29日,金華市建設局、人社局、農業農村局、總工和省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聯合,在全省領先舉辦了第一屆“萬佛塔杯”傳統建築工匠技能比武大賽,為傳統建築工匠切磋技藝、交流技術、展現技能搭建平台。
03.通過“三保障”,充分樹立“匠人自信”
多部門聯動,多維度入手,出台政策,加強保障,建立健全以技能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極大增強傳統建築工匠的職業認可度和社會關注度,讓傳統建築工匠有作為更有地位、有獲得感,激活傳統建築工匠和行業發展活力。
打通晉升通道。不斷拓展和打通傳統建築工匠個人晉升成長通道,将傳統技能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技能評定,促進傳統建築工匠職業發展。在首屆技能比武的114人中,共有85人獲得高級工職稱,手工木工組前3名可破格晉升為技師。各工種前3名分别授予金華市技術标兵、技術能手稱号,優先作為“八婺工匠”候選對象。
搭建展示平台。金華市于2016年啟動傳統村落“511”保護計劃,先後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30個傳統村落、共計140幢傳統建築、109處文物的保護修繕,為傳統工匠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華的空間。比如金東區嶺下鎮嶺五村500餘萬元的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均由傳統工匠完成,并于今年完工并通過驗收。
加強補貼保障。出台《金華市高技能人才“金領511”培育計劃實施意見》《金華市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标準》《關于開展金華市首屆高技能領軍人才選拔工作的通知》,傳統建築工匠技師可一次性獲得2500元補貼、申請每月200元補貼。獲得技術标兵、技術能手的工匠,可申報“技能之星”,申報成功可獲5000元獎勵。在技能比武中手工木工組前3名符合條件的可再申請國家補貼。在技能比武中綜合成績合格的工匠,各地将優先受聘承接傳統村落、傳統建築保護項目,成為市場選擇的首選名單,讓有需求的傳統工藝市場找到真正的匠人,讓傳統建築工匠有更大的才能發揮市場,形成良性供需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