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戲劇的文學常識?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是百戲,漢代又稱角底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有關戲劇的文學常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有關戲劇的文學常識
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是百戲,漢代又稱角底戲。
我國古代最早的戲曲劇目是漢代的《東海黃公》。
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南戲劇本是《張協狀元》。
我國南北朝時的樂舞節目《踏瑤娘》,反映了婦女的痛苦生活。
唐宋時期流行的參軍戲淵源于秦漢時的樂舞和俳優。
宋元時期南方的曲調統稱南曲,盛行于元明。
我國民間出現的最早的劇場是宋代的勾欄,大者可容數千人。
梨園是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的`地方,後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總稱,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白樸的《梧桐雨》第一次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搬上舞台。
《琵琶記》的主人公是蔡伯喈和趙五娘,作者是高則誠。
清朝乾隆年間,宮廷設置“南府”演出戲曲。
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緻遠、鄭光祖、白樸,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牆頭馬上》。
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廂記》,其中的張生和崔莺莺穿針引線的是紅娘。
我國第一部被介紹到歐洲的戲劇是《趙氏孤兒》,作者是紀君祥。 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的臨川四夢指《還魂記》、《邯鄲記》、《南柯記》、《紫钗記》。
《牡丹亭》中兩個主人公是杜麗娘和柳夢梅。
清代最為著名的戲劇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長生殿》和《桃花扇》。
我國近代以來的最為流行的戲曲劇種是京劇,它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的結合,并吸取其他劇種的有點而形成的。
乾隆末年,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黃戲帶進北京,後逐漸發展成了京劇。
京劇中的主要角色可為生、旦、淨、末、醜。
舊時稱非職業演員、樂師的戲曲愛好者為票友,他們轉為職業藝人則稱下海。
舊時藝人偶爾飾演原來所屬行當以外的角色稱反串,非職業演員或非本班社演員臨時參加演出稱客串。
京劇四大名旦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京劇四大須生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舊時稱訓練戲曲藝徒的機構為科班,稱戲曲藝人行會為梨園公會。
田漢的戲劇代表作品是《名優之死》、《咖啡店之夜》;洪琛的代表作品是《終身大事》;郭沫若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王昭君》、《虎符》;夏衍的代表作品是《上海屋檐下》;曹禺的代表作品是《雷雨》、《日出》、《北京人》;李健吾的代表作品是《這不過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