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宜春市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張亞靜/攝
張亞靜
“十三五”以來,江西省宜春市以擴量、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創新、改革、開放為動力,積極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持續實施“産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打造個性彰顯、充滿活力、競相發展的特色縣域經濟闆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奮力建設生機勃發、生态秀美、生活富裕的文明幸福宜春。在宜春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規劃确定的“提前翻番、力争百強、同步小康”總目标圓滿完成,地區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提前實現;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據了解,2020年以來,宜春市主要指标完成良好,經濟發展總體向好。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5%左右,财政總收入年均增長6%,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8%,出口總額年均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8%。
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以改革創新增動力。始終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專利升級、科技服務、科技入園、科技開放等四大科技創新工程,新增各類省級研發平台73個,科技實力綜合排名上升至全省第4位。成功舉辦了全國第八屆創新創業大賽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行業總決賽,江西新龍生物有限公司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人入選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1人入圍省“雙千”計劃。宜春锂電新能源、高安綠色光源獲批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袁州锂電新能源、豐城生物制造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産業基地。
以産業升級提質效。實施“産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堅持主攻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三群兩谷一帶”建設,打好穩增長、幹項目、興産業等系列“組合拳”,基本形成了以建材、食品、化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産業為支撐,以锂電新能源、中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産業為先導的發展格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4%。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豐城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高安工業園區、奉新工業園區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樟樹、上高、萬載等地工業園區擴區調區獲江西省政府批複。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市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産業園)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農民合作社8174家,“三品一标”産品1003個。全市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各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業園區(企業)723家。宜春獲評世界硒養之都、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與此同時,服務業量質齊升,預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提高約8個百分點,對地區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在40%以上。全市擁有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家,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1家,接待遊客突破1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0億元。
以擴大開放添活力。主動對接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勵“走出去”,積極“引進來”,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加快建設内陸開放新高地。“十三五”期間,預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到9.63億美元,年均增長8%左右;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357個,10億元以上項目218個,簽約國内外500強投資項目共19個,央企及子公司投資項目20個。開放型平台建設取得新成效,宜春海關順利開關,宜春至甯波鐵海聯運班列正式開通,結束了贛西無直接出海通道的曆史。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完善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間,宜春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支撐不斷增強。
交通設施日益完善。以“鐵公機”為抓手,完善立體化交通網絡,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日趨顯現。明月山機場站坪擴建工程、昌吉贛客運專線(宜春段)、浩吉鐵路(宜春段)、昌甯高速、昌樟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完成建設,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宜萬同城快速通道等項目有序推進,明月山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鹹修宜吉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能源是發展的血脈,宜春市始終把能源項目建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宜春經開區京煤熱電聯産項目、萬載(鉑瑞)熱電聯産項目建成運行;建成新能源電動充電樁約940根;豐城電廠三期推進建設,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前期工作進展迅速。
産業項目紮實推進。以産業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中國藥都樟樹岐黃小鎮、宋城·明月千古情、萬載田下古城、高安網易味央現代農業産業園等項目相繼建成;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江西龍頭山水電站樞紐工程、宜春現代生态農業産業(特色富硒)示範園區、靖安三爪侖5A景區創建等項目有序推進。
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大力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加快推進老舊小區、城市停車場等項目建設,宜春智慧經濟特色小鎮雲數據中心、宜春大道、袁州古城文化複興工程、高安市瑞陽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樟樹市贛江二橋等項目有序推進。
生态文明建設亮點凸顯
宜春市深入學習貫徹生态文明思想,認真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建設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的部署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狠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持續深入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一産利用生态、二産服從生态、三産保護生态”發展模式在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得到的點名表揚;“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得2019年度國務院督查激勵獎勵;宜春“生态 大健康”産業發展試點工作榮獲“2019中國改革年度優秀案例”,被國家列入首批《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向全國進行推廣。
一是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空氣優良率97.8%,列江西省第二,PM2.5濃度均值2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不斷提高;27個國省考、國省控及縣界斷面年均濃度均達到或好于III類水質,1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均為100%。
二是生态優勢進一步凸顯。宜春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7.09%,有各類自然保護地49處,其中自然保護區14處、風景名勝區4處、地質公園1處、森林公園19處、濕地公園11處。實施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在旅遊公路、高鐵沿線開展森林“四化”建設。積極開展生态品牌創建,累計創建1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4個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3個國家生态縣、6個省級生态文明示範縣和18個示範基地,生态示範創建“标杆”在江西省最多。
三是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生态 ”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别為16.9%和36.5%。按照“一核兩區”布局,統籌推進健康制造業、醫療服務、健康旅遊、健康農業、養生養老、健康管理六大專項升級行動,2019年全市“生态 大健康”産業增加值達到402.4億元,占GDP比重14.97%。
四是生态制度創新進一步深化。成立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實施2020年33項重點改革任務。建立生态環境監管制度,實行生态環境機構檢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推進“生态 大健康”産業發展試點,“生态 大健康”産業模式、綠色發展“靖安模式”、宜豐生态警察中心等3條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國家推廣清單,數量居全省第二。
民生保障紮實有力
“十三五”期間,宜春市把民生保障工作當作頭等大事抓緊抓好,民生幸福指數不斷上升。
一是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實施義務教育标準化提升工程,改造農村學校3829校(次),受益學生60餘萬人,已建成宜春幼專新校區、宜春九中、市直機關直屬第二幼兒園、宜陽學校(初中部)、文筆峰小學、官園學校,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二是醫療衛生體系加快完善。基本建立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床位數6.09張;宜春人民醫院北院(一期)等項目已經建成,宜春人民醫院北院(二期)等項目有序推進中。
三是就業創業不斷發展。全市建成和在建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示範街(園)等創業平台共計20家,入駐創業實體624家,創業帶動就業效應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到27.9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長7.7%和8.4%,群衆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四是社會保障提标擴面。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常駐人口的98.35%,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樟樹閣山鎮、上高南港鎮被列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鄉鎮”。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已完成城鎮棚改16.58萬套,2018年以來連續3年城市棚戶區任務完成居全省第一,獲得國務院“2019年度棚戶區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督查激勵獎勵。
五是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大力推進十大扶貧工程,現行标準下16.47萬多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6個省定、市定、深度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