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Daniel Ablitt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别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作者 / [北宋]晏殊
這是我在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次薦詩了。
想想這一個十年就如此輕輕掠過,春秋代序,心亦搖焉,于是腦海裡呼啦啦跳出一句話來:“一向年光有限身”。所謂年光易逝,人生有限,種種心願是否已經達成了呢?每思至此,不免心生惕懼。
說這話的不是别人,卻是晏殊,頂有名的太平宰相、富貴閑人。北宋初年,澶淵之盟也訂了,鹹平之治也來了,政通人和,似乎沒什麼可操心的。晏殊以神童之美譽名滿天下,又一步步邁入權力中心之時,更是趕上了仁宗盛治,并沒有遇到太大的波瀾。歐陽修評價他“富貴優遊五十年”,甚為允當,令人豔羨,然而,下一句又說他“始終明哲保身全”,批評還是贊許?這就有點含糊了。
“明哲保身”四個字,在今天貌似已經淪為一個偏于貶義的詞語了,有一點精緻而利己的意思。但你是否還記得?這個成語其實原本是褒義的,來自詩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贊頌仲山甫心系大局,遇事又有辦法,能夠“既明且哲”地保護自己,從而更好地效勞國家。
晏殊正是如此。神道碑上記載他“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他又以知人善任而著稱,“士之顯于朝者,多公所薦達”,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才學之士盡受他的提攜,若不是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又怎能維系如此大局?其實晏殊曾用朝笏打折了侍從的門牙,足見其性格之剛毅,而他位居高位則鋒芒盡斂,密勿從事,信奉的正是“事緩則圓”的道理。在其位,方能謀其政,才有真正的擔當。範仲淹曾埋怨他不肯直言強谏,恐怕是錯怪他了。
顧随先生說晏殊“明快、理智、有辦法”,我以為很對。批判現實有誰不會?滿腹牢騷又能如何?順境也好,逆境也罷,總能夠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才是真本事。五十餘年的優遊太平,何嘗不是他一點一滴掙來的呢?晏殊許多詩詞寫得也很痛切,卻總能鹞子翻身一般抛開煩惱,找一根樹枝暫且栖息,落在實處,以謀求起身之機會。這種灑脫的能為,不得不使人贊賞。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别易銷魂。”年光也容易消逝,離别也使人銷魂,他卻不願陷在其中,徒然傷感,而是“酒筵歌席莫辭頻”,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這不是逃避,而是通達手段之一種。不滿三十的他曾寫下詩句:“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這就是他“明快、理智”的地方。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你以為他就此沉淪了,浸沒了,可他偏不,翻出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一轉便投身到現實的世界當中了。
“還将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本是《會真記》裡崔莺莺寫給張生的絕筆詩,原句是哀傷而決絕的,晏殊化用了它,改出世為入世,又加上了“不如”二字,便有了振奮的意味。
一定有一些人看不上這種“不如”的心緒,嫌它疲軟,不夠響亮。其實,這才是真實的人生經驗:生活中處處都是使人沉淪的泥潭,要想從裡面爬出來,決不會憑借一個念頭、一句口号就可以輕松愉快地辦到。誰都想要奮進,一路呐喊着沖向人生的高地,可事情哪裡會有那麼便宜?若是能夠摸索到一個着力點,掙紮着漸漸起身,就很了不起了,你和命運的角力已經赢了一小局。
當然,誰也無法每一次都品嘗勝利,晏殊也往往有“酒醒人散得愁多”的感喟,有時他也會含混地說:“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陰似水聲。”晏殊對于年光的流逝總會有特别的觸動。曹丕有言:“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對于晏殊這樣性情剛毅卻行事緩圓的人來講,眼睜睜看着光陰荏苒,怕不也是心亂如織。
然而一切都不如從眼前做起,“不如憐取眼前人”。筵席中,眼前人就是世界,不如合而歡之,期待重整山河;明鏡前,眼前人便是自己,何不收拾一切,一步一步,重新上路。
“不如憐取”,所謂“憐取”,就是以身相投的勇氣,小小一個“不如”,就是出發前鼓勵自己的一杯壯行之酒。若是總能拿出一些辦法,我們便不再懼怕這個世界。
薦詩 / 陳可抒 2019/12/29
第2486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