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分國界、地域,重要的是能否直達人心。
最近,林俊傑在自己沈陽演唱會上翻唱了《起風了》,令衆粉絲紛紛淚流滿面——早前JJ曾在《夢想的聲音》節目中翻唱過這首歌,卻由于版權問題沒有解決,導緻這個翻唱版本遭到雪藏。在國内各大音樂平台上,并不能聽到JJ版的《起風了》,這無疑成了JJ自己以及衆歌迷心中的一大遺憾。
為了彌補歌迷,JJ這次特意自掏腰包購買了這首歌的版權,這樣寵粉也是讓人覺得做JJ的歌迷實在太幸福。
這首《起風了》是火自短視頻平台某音的作品,原為日本音樂人高橋優的代表作。在中國,這首歌經重新填詞并由網絡歌手“買辣椒也用券”演唱,在某音平台上十分火爆,後來又被更多某音發燒友競相翻唱。
除了JJ,吳青峰也對這首《起風了》相當喜愛。在JJ之前,青峰就已經在《歌手》節目上貢獻了自己版本的《起風了》。兩大實力歌手都不約而同地翻唱了這一首歌,除了可以說明這首歌詞曲本身質量上乘,也說明了當今某音歌曲日漸逆襲、進入主流視野的現實。
曾經的“網絡歌曲”,确切而言應是指代一種制作上低劣、風格上口水的作品門類。一首歌被稱為“網絡歌曲”,往往就會被看做LOW的代名詞,是上不了台面的劣質産品。
之所以人們會對網絡歌曲有如此深的偏見,也确實因為那類歌曲除了洗腦沒有任何價值,也不具備欣賞和傳播意義,例如《傷不起》之類就是典型。
然而,時代發展到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歌曲通過網絡走紅,各大音樂平台更是所有歌手們十分重視的發表歌曲的平台,這也就意味着,“網絡歌曲”如今已經成了一個僞概念,因為嚴格而言,近年來所有新歌都是首先在網絡推出,所有歌手都無法離開網絡平台而生存。
在網絡上推出的歌,早些年多數質量不高,但近年來出現了不少精品。我們對于“網絡歌曲”的偏見,也是時候修正過來了。
被稱為QQ音樂三巨頭的許嵩、汪蘇泷、徐良,早期正是因為在網絡平台發歌而受到關注,時至今日,他們已經成為華語樂壇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許許多多優秀的獨立音樂人也選擇了首先在網絡分享作品的方式,在受到關注、積累一定粉絲之後才發唱片、做巡演,比如大家現在喜愛的陳粒,最先也是作為豆瓣音樂人而被關注。如今,不僅她的作品具有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力,走紅之後,她還積極參與各種音樂類綜藝節目,以一己之力呼喚大衆對原創力量的重視。
主流大平台也在逐漸摘掉對于“網絡歌曲”的有色眼鏡。同樣在歌手節目中,除了青峰,汪峰也翻唱過網絡播放量過億的神曲《再也沒有》,而這首歌的原唱永彬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中歌會》舞台。
再比如,走可愛輕快風的《學貓叫》,在2019央視元宵晚會的舞台上驚喜亮相,很多大咖都把它當做日常賣萌必備背景音樂。而陳柯宇的《生僻字》也被江蘇衛視春晚列入節目單,通過一首歌曲我們不僅感受了旋律,還學習了生僻的漢字,應該稱之為優秀的創作無疑了。
一提及“某音神曲”,許多資深樂迷仍不由自主地發出鄙夷之聲。事實上,這大可不必。網絡本質上隻是一個載體,通過網絡發歌曲,隻是傳播方式之一種。以傳播方式來評判作品的優劣,難道不是過于荒謬嗎?
時代在進步,不僅網絡歌曲的品質在提升,發歌的音樂平台也在流變。從最初的幾大網絡音樂門戶,到現在各種大熱的例如某音這樣的短視頻網站,本質上它們都是平台和介質。我們不能因為一首歌火自某音,就去輕易去否定它。
在網絡、網站的助力下,無數的優秀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發揚。一首歌今天火自某音,未來可能又會從某音變成其他哪一個大熱的平台。所以,不要因為一首歌在某音上火了就歧視它。自以為站在聽歌鄙視鍊頂端去瞧不起喜歡某音神曲的人們,無疑是一種過于狹隘的思維方式。
讓我們回歸作品本身,去讨論作品好壞,而不是因為它的來源就對其嗤之以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