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僅用10年時間,便殲滅了山東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偉業。在戰鬥中,秦國基本順風順水,指誰誰滅。然而令虎狼之秦所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卻在楚國面前碰了硬釘子。
楚國,本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國家。戰國時期,楚國實力相對衰弱,經常被秦國欺淩。秦楚曾多次作戰,秦國勝多輸少,連楚國故都郢城也為秦所占。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對楚國發動戰争,意圖一舉将其消滅。為此,嬴政詢問老将王翦:“殲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王翦回答:“非60萬不可!”聽到這裡,嬴政感到十分荒謬,60萬相當于秦國全國的兵力。如果将軍隊都交給王翦,自己不成了光杆司令?
因此,嬴政問小将李信:“你認為需要多少軍隊才可滅楚?”李信答:“隻用20萬即可!”嬴政很高興,便交給李信20萬大軍,要求其深入楚國。
誰知楚國國土廣闊,20萬大軍根本不夠。楚将項燕利用國土的廣袤,不斷與李信周旋,并偷偷跟随在秦軍背後,突然發動襲擊。此戰中,秦軍大敗,七個都尉戰死。楚國趁勢反擊,直接攻打到已經滅亡的韓國地區。
經曆此敗,嬴政終于回想起老将王翦的話,于是重新任命為王翦為主帥,将傾國之兵60萬交到他手上,要他務必滅亡楚國。王翦到達秦楚邊境後,立即命手下安營紮寨,采取了固守政策。兩年裡,王翦任憑楚軍挑戰,就是閉門不出。
60萬大軍,久頓于邊境,每日消耗都如天文數字一般。然而秦王嬴政也不是等閑之主,他和李斯一起動員百姓,向前方運量,保證60萬大軍足衣足食,甚至還可以吃到牛肉,喝到酒。秦國的國力,簡直變态至極;嬴政的能力,更是古今少有。
經過2年的“靜坐戰争”,人數較少,主場作戰的楚軍反而耗不過了,國力枯竭的他們決定撤退。王翦見楚軍陣型松動,立即下達命令,全力進攻。經過2年的養精蓄銳,秦軍猶如下山之猛虎。反觀楚軍,卻羸弱不如雞。最終楚軍主力大敗,項燕被殺,王翦多路并進,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滅掉了楚國。如果沒有60萬人,根本不可能一戰殲滅如此大的國家。
從此以後,秦始皇嘗到了“起傾國之兵,滅一大國”的甜頭。秦國統一六國後,已經加冕為皇的嬴政又劍指北胡與南越。與楚國一樣,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南越也是地域廣大、地廣人稀且民風彪悍。因此,秦始皇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軍事行動。
首先,嬴政調集30萬秦地精銳,北逐匈奴,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最為肥沃的河套地區,也成了秦朝的囊中之物。此後,嬴政又調集50萬大軍,其中包括本土秦軍、投降的楚軍以及罪犯、商人、上門女婿等“社會渣滓”組成的“七科谪”。最終,秦軍以風卷殘雲之勢,消滅了百越,兩廣以及越南的廣大地區化為秦朝的郡縣。
或許,也隻有秦始皇嬴政這樣瘋狂的人,才會使用這種毫不講理的戰術。滅大國,必須用“傾國之兵”。然而秦始皇沒想到的是,他将所有兵力派往邊疆,卻導緻腹心空虛。秦始皇一死,陳勝吳廣起義便爆發了。陳勝吳廣死後,劉邦、項羽繼之而起。
項羽與匆匆趕來的秦長城軍團交戰,最終大獲全勝,王離等20萬秦軍全軍覆沒。很顯然,從遙遠的邊地趕到巨鹿,即使是鐵打的軍人也會疲憊不堪。而劉邦呢?他帶領一支孤軍,竟一路打進了鹹陽。北方的長城軍和南方的百越軍均未回援,坐視劉邦滅秦。秦始皇以傾國之兵殲滅外敵,卻忽視了内部的叛黨,他的守外虛内政策,最終讓秦國二世而亡。
在西方,由于人口過少,政府力量薄弱,導緻他們很少出現10萬人以上級别的戰争。相比于中國的滅國之戰,他們的戰争就像是村與村交戰一般。到了近代,歐洲人才學會大兵團作戰。而他們曾兩次嘗試秦始皇“以傾國之兵消滅大國”的戰術,而他們施展戰術的對象,均為國土廣袤的俄國。
首先是拿破侖,他與1812年,調集了史無前例的60萬大軍,進攻俄國。但當拿破侖信心滿滿的進入俄國後,卻立即遭遇了補給危機,無數法軍在俄國的嚴寒中凍餓而死,最終隻能灰溜溜地逃回法國。整場戰役,法軍損失了58萬人。
時隔100多年,希特勒調集了可怕的550萬大軍,集合德國絕大部分先進裝備,分為三個集團軍群,準備一舉消滅蘇聯。然而過了兩年,希特勒與拿破侖一樣,遭遇了後勤困境,最終迷失在俄國冰冷的荒原中。整個蘇德戰争,德軍前後損失高達1000萬人。
秦始皇在落後的條件下,能動用數十萬大軍,消滅楚國、南越、匈奴等大國。而法國、德國在較為先進的條件下,為何起傾國之兵,卻不能消滅俄國?在筆者看來,造成這樣差别的關鍵在于領導者的素質。秦始皇雄才大略,會用人、能信任人,能統籌全局,從而能夠從容不迫地殲滅大國。而拿破侖、希特勒雖為一時之傑,但他們在進攻俄國時,過于狷急,想急于求成。但欲速而不達,飯要一口口地吃,若想一口吞掉俄國,隻會被噎死。因此,法國和德國才會慘敗于俄國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