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會遇到很多諸如:“體檢抗O升高了,擔憂是不是患有風濕病?”“全身關節怕涼、怕風,是不是風濕病?”“風濕病能不能治愈”等等疑惑。通過以上問題反應出來大家對現代醫學的風濕病還沒有正确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今天,我們就常見問題作以簡單介紹。
01
風濕性疾病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
風濕性疾病(簡稱風濕病)指累及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大類疾病。病因主要和免疫、感染、代謝、内分泌、遺傳、腫瘤等相關,因此包含彌漫性結締組織病、脊柱關節炎、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症、痛風性關節炎等十大類接近二百種疾病。
常見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硬皮病、系統性血管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脊柱關節炎主要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
因此您需要明确一個概念,凡是關節、肌肉、骨骼疼痛不适等都可以視為風濕性疾病範疇,但是需要根據病因、症狀及輔助檢查等來鑒别區分具體的疾病種類。
02
中醫風濕病和西醫風濕病不是一回事
中醫風濕病的概念最早來自《金匮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由此得知中醫風濕主要病因是出汗後感受風邪,或者久居寒冷的地方後而出現的全身關節肌肉疼痛,中醫稱為痹症。
現代醫學的風濕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認為凡是引起骨、關節,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歸屬為風濕病。狹義上指與自身免疫相關的幾十種疾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脊柱關節炎等,這些疾病不僅僅引起關節、肌肉的病變,同時也可累及多個内髒器官,是全身系統性疾病。因為與自身免疫有關,現代醫學的風濕病也叫風濕免疫病。可以看出現代醫學的風濕病與傳統醫學的風濕之間存在着巨大差别。
03
抗鍊球菌溶血素O升高并非就一定都是風濕病
抗鍊球菌溶血素O(簡稱ASO)升高提示近4-6周有過鍊球菌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等感染病史。抗鍊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見于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等。
風濕熱與A組B型溶血性鍊球菌感染有關,ASO檢測常用于協助診斷風濕熱。風濕熱以兒童、青少年多見,常常侵犯關節、皮膚、心髒以及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遊走性非對稱性大關節紅腫熱痛,常伴有心髒炎、皮膚環形紅斑、皮下小結節以及舞蹈症。僅有ASO升高,沒有臨床症狀就不能單獨用于診斷風濕熱,抗“O”升高僅僅代表有過鍊球菌感染史。抗鍊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采用青黴素、長效青黴素預防急性風濕熱發作。
04
類風濕因子(RF)陽性并非就是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RF)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标準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準。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敏感性高約50-70%,但特異性不高。約2-5%正常人可出現RF陽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RF呈低滴度陽性。其他結締組織病如幹燥綜合征、硬皮病、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也可檢測到RF。RF還可以出現在一些腫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結核感染等等。所以RF陽性不代表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是否存在持續關節腫痛的臨床表現以及其他實驗室指标而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05
風濕免疫病症狀好轉後切勿私自停藥
風濕免疫病大多數是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長期藥物維持治療。當病情好轉後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減藥,最終利用最小劑量藥物長期維持病情穩定,切勿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私自随意減藥、停藥,以免導緻病情複發加重。
藥物治療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一定要分清藥物的主次。緩解病情抗風濕藥物(簡稱抗風濕藥)是最主要的藥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環磷酰胺、環孢素、馬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等,這些藥物不僅可以控制症狀,并可以延緩或阻止病情進展,需要堅持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也稱之為抗炎鎮痛藥物,主要用于緩解症狀,當症狀緩解後這些藥物可以停用。還有一部分藥物比如鈣劑、促鈣吸收藥物,這些藥物作為輔助藥物,用于預防與治療疾病及藥物所導緻的骨質疏松,也需要長期堅持服用。
風濕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疾病纏綿不愈,隻有對疾病具有正确的認識,醫患雙方才能更好的配合,從而盡快控制病情,避免髒器損傷。最後,再次提醒疑似患有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及時就診正規醫院專業科室,勿必聽信廣告謠言,以免延誤疾病診治。
來源:西安交大二附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