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
更新时间:2024-10-12 07:15:09

Fe-Fe3C 相圖分析

一、相圖中的點、線、區及其意義

圖1是Fe-Fe3C相圖,圖中各特征點的溫度、碳的濃度及意義見表1。各特征點的符号是國際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換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1

圖1 Fe-Fe3C相圖

相圖上的液相線是 ABCD,固相線是 AHJECF,相圖中有五個單相區,分别是:

ABCD 以上——液相區(L)

AHNA——δ 固溶體區( δ )

NJESGN——奧氏體區( γ )

GPQG——鐵素體區( α )

DFKL——滲碳體區(Fe3C或Cm)

相圖上有七個兩相區,它們分别存在于相鄰兩個單相區之間,這些兩相區分别是:

ABJHA——液相+δ 固溶體區(L+δ )

JBCEJ——液相+奧氏體區(L+γ )

DCFD——液相+滲碳體區(L+Fe3C)

HJNH——δ 固溶體+奧氏體區( δ +γ )

GSPG——鐵素體+奧氏體區( α +γ )

ECFKSE——奧氏體+滲碳體( γ+Fe3C)

相圖上有兩條磁性轉變線:

MO——鐵素體的磁性轉變線

過 230℃的虛線——滲碳體的磁性轉變線

相圖上有三條水平線,分别是:

HJB——包晶轉變線

ECF——共晶轉變線

PSK——共析轉變線

下面圍繞三條水平線分三個部分進行分析。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2

表 1 鐵碳合金相圖中的特征點

二、包晶轉變(水平線 HJB)

在 1495℃的恒溫下,含碳量為 0.53%的液相與含碳量為 0.09%的δ 鐵素體發生包晶反應,形成含碳量為0.17%的奧氏體,其反應式為

進行包晶反應時,奧氏體沿δ相與液相的界面形核,并向δ相和液相兩個方向長大。

包晶反應終了時,δ相與液相同時耗盡,變為單相奧氏體。含碳量在0.09%~0.17%之間的合金,由于δ鐵素體的量較多,當包晶反應結束後,液相耗盡,仍殘留一部分δ鐵素體。這部分δ相在随後的冷卻過程中,通過同素異晶轉變而變成奧氏體。含碳量在0.17%~0.53%之間的合金,由于反應前的δ相較少,液相較多,所以在包晶反應結束後,仍殘留一定量的液相,這部分液相在随後冷卻過程中結晶成奧氏體。可見,凡是含碳量在 0.09%~0.53%的合金,都要經曆包晶轉變過程,而且不論在包晶轉變前後轉變過程如何,最終都要獲得單相奧氏體。

對于含碳量低于 0.09%的合金,在按勻晶轉變凝固為δ 固溶體之後,繼續冷卻時将在NH 與 NJ 線之間發生固溶體的同素異晶轉變,轉變為單相奧氏體。含碳量在 0.53%~2.11%之間的合金,按勻晶轉變後,組織也是單相奧氏體。

總之,含碳量低于 2.11%的合金在冷卻過程中,都可在一定的溫度區間内得到單相的奧氏體組織。這類合金叫做鋼。

應當指出,對于鐵碳合金來說,由于包晶反應溫度高,碳原子的擴散較快,所以包晶偏析并不嚴重。但對于高合金鋼來說,合金元素的擴散較慢,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包晶偏析。

共晶轉變(水平線 ECF)

Fe-Fe3C相圖上的共晶轉變是在 1148℃的恒溫下,由含碳量為 4.3%的液相轉變為含碳量為2.11%的奧氏體和含碳量為6.69%的滲碳體組成的混合物。其反應式為: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3

共晶轉變形成的奧氏體與滲碳體的混合物,稱為萊氏體,用 Ld 表示。在萊氏體中,滲碳體是連續分布的相,奧氏體呈短棒狀分布在滲碳體的基體上。由于滲碳體很脆,所以萊氏體是塑性很差的組織。萊氏體中奧氏體與滲碳體的相對含量可用杠杆定律求出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4

WFe3C=1-52%=48%

含碳量在2.11%~6.69%之間的合金,都要進行共晶轉變,這類合金叫做鑄鐵,因組織中都含有萊氏體,并因斷口呈銀白色而叫做白口鑄鐵。

其中,碳含量在 2.11%~4.30%之間的合金叫亞共晶白口鑄鐵。這類合金由液相開始凝固時,從BC線開始析出先共晶奧氏體,然後剩餘液相在共晶溫度通過共晶轉變為萊氏體。

先共晶奧氏體一般具有樹枝晶的形貌。值得指出的是在共晶溫度 1148℃與共析溫度 727℃之間,先共晶奧氏體和共晶奧氏體中的碳含量都将從 2.11%降至 0.77%,并析出二次滲碳體(用Fe3CⅡ表示),随後又都在727℃轉變為珠光體。

含碳量為 4.3%~6.69%範圍内的合金叫過共晶白口鑄鐵。這類合金冷卻時,冷卻到 CD線開始從液相中析出先共晶滲碳體,然後剩餘液相在共晶溫度通過共晶轉變為萊氏體。先共晶滲碳體呈闆片狀,也稱為一次滲碳體(用 Fe3CⅠ)。

共析轉變(PSK線)

Fe-Fe3C 相圖上的共析轉變是在 727℃恒溫下,由含碳量為 0.77%的奧氏體轉變為含碳量為 0.0218%的鐵素體和滲碳體組成的混合物,其反應式為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5

共析轉變的産物稱為珠光體,用符号 P 表示。共析轉變的水平線 PSK,稱為共析線或共析溫度,常用符号 A1表示。凡是含碳量大于 0.0218%的鐵碳合金都将發生共析轉變。

經共析轉變形成的珠光體是層片狀的,其中的鐵素體和滲碳體的含量可以用杠杆定律進行計算: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6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7

滲碳體與鐵素體含量的比值為

碳鐵相圖詳細解釋(鐵碳相圖簡單介紹)8

這就是說,如果忽略鐵素體和滲碳體比體積上的微小差别,則鐵素體的體積是滲碳體的 8 倍,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時,珠光體組織中較厚的片是鐵素體,較薄的片是滲碳體

相圖中三條重要的特征線

1. GS 線

GS 線又稱 A3 線,它是在冷卻過程中,由奧氏體析出鐵素體的開始線,或者說在加熱過程中,鐵素體溶入奧氏體的終了線。實際上,GS 線是由 G 點(A3)演變而來的,随着含碳量的增加,使奧氏體向鐵素體的同素異晶轉變溫度逐漸下降,從而由 A3 點變成了 A3 線。

2. ES 線

ES 線是碳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曲線。當溫度低于此曲線時,從奧氏體中析出次生的滲碳體,通常稱之為二次滲碳體,因此該曲線又是二次滲碳體析出的開始線。ES 線又叫Acm線。

由相圖可以看出,E 點表示奧氏體的最大溶碳量,即奧氏體的含碳量在 1148℃時為2.11%,其物質的量比相當于 9.1%。可以表明,此時鐵與碳的物質的量比差不多是 10: 1,相當于 2.5 個奧氏體晶胞中才有 1 個碳原子。

3. PQ 線

PQ 線是碳在鐵素體中的溶解度曲線。鐵素體中的最大碳的溶解度,在 727℃時達到最大值為 0.0218%。随着溫度的降低,鐵素體的溶碳量逐漸降低,在 300℃以下,溶碳量小于0.001%。因此,當鐵素體從 727℃冷卻下來時,要從鐵素體中析出滲碳體,稱之為三次滲碳體,通常用 Fe3CⅢ表示。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