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承,是從對文化的敬畏開始的。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中,保存得最好、最完整、如今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我們的漢字。之所以漢字能有這麼強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咱們的老祖宗們,對文字是很講究的。這一點,讀唐詩宋詞時就看得出來。
本期我們就說一說唐詩中用詞的講究。若是小美提杜甫,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具備代表性,畢竟詩聖對字句的斟酌是唐代一流的。所以小美這次說李白,為何?因為李白寫詩不講章法,天馬行空,他的詩有文采,卻并不會特别講工整度。
杜甫說李白寫詩是“李白鬥酒詩百篇”,可見其寫詩時的不羁,他寫詩絕不會像賈島說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是就算是如此,李白的詩作也一樣夠講究,這就足以說明唐代詩人對文字的敬畏。我們來讀一讀李白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是寫給孟浩然的一首七言絕句,如今年年入選課本。在詩詞大會的一期節目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
從“古人西辭黃鶴樓”中“西辭”二字來看,作者的朋友要往哪裡去?
A.向東去 B.向西去 C.辭别西方向黃鶴樓去
這道題的答案應該是A,百人團共有39人答錯了,這要一首大家小學時就會背的詩,為何會錯這麼多?可見當年上學時,我們确實沒有真正讀懂它。公元730年,孟浩然打算去廣陵,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揚州。李白得知後,親自來到江邊相送,而黃鶴樓也屹立在江邊,所以才會有這麼一首詩。
從方位上來看,相對于黃鶴樓所在的武昌,揚州就是東邊,所以顯然這“西辭”指的是向東而去。所以說李白詩是很講究的,哪怕是一個方位詞,他都不會用錯。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非要用西辭,而不用東去或其它能直接點明是去東邊的字眼?畢竟“西辭”二字确實是繞了一道彎,容易讓很多沒有方向感的理解錯。
其實這就是李白詩在意境上的講究。黃鶴樓是什麼樓?它是一座賽詩樓,在古代文人心中它是有不一樣的意義的。崔颢的七言律詩《黃鶴樓》中曾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說明黃鶴樓是有典故的。所謂“昔人”指的就是傳說中一位叫費祎的名人,他在黃鶴樓賀鶴而去,成了仙了。那費祎賀鶴去的方向應該是哪裡呢?毫無疑問就應該是西面,因為“西方”在佛教和道教裡都有特殊的意義,不然取經也不會都說去西方取了。
李白避免用“東去”等字眼,而用“西辭”的說法,是很有想法的。李白崇拜孟夫子,這西辭一用上,再接上“黃鶴樓”三個字,就讓孟浩然此行有如仙人四處遊曆一般,灑脫而又有詩意。事實上,這首送别詩中并雖有不舍,但卻不哀也不傷。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就體現出了這一點,三月裡的揚州正是草長莺飛的早春時節,在李白看來好友選擇在這個季節前去,是很合适的,他是帶着祝福來送行的。
看似很普通的“西辭”二字,其實有這麼多講究,古人寫詩就是這麼字字珠玑。我們很多時候讀古詩,總覺得它們好美,但卻時常說不出來到底美在哪裡?其實美的地方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字眼,它們存在感不強,但卻一字不可換。把它們串聯在一起後,就成了一首後世難以企及的千古名作。我們對字句的講究,對字眼的雕琢,就是讓漢字屹立于世界文化叢林中一直不倒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