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拿心眼說人論事。
說心眼小,是說心胸狹小;
說缺心眼,是說人木頭一塊,缺反應,不靈活;
說心眼多、心眼活,是說人聰明,心思通透活絡;
說心眼好、心眼正,是說人心正,為人正直,樂于助人。
那麼,在中華文化中,這個“心眼”是個什麼東西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說的“心”不是什麼——即不是當今醫學說的心髒,而是内在本性,看不見摸不着的本心。
盡管比較抽象,但“心”居于人的體内,但實際上充盈在天地之間。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有助于對“心”這一概念的理解。
進而從天人合一、天人本一來看,“心”其實就是天地人心,人心極小,人心又極大;天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
“心”的概念屬于文化哲學領域,探讨見仁見智,我們權且将“心”視為一種“虛”解——一種意識,一種思維,一種胸懷,包括思想情感等活動,稱之為内心就好了。
而在古人看來,“心”是有眼的,你把它理解為形象的一種說法也好。
一分為二,我們來看看“心”“眼”的特點:
心主“靜”,心眼主“動”;
心主“少”,心眼主“多”;
心主“簡”,心眼主“繁”。
心主“不易”,心眼主“變易”。
心主“定力”,心眼主“機變”。
在古人眼裡,心須正、須定,無極而太極,而心眼須通透,機變,靈活。
八面玲珑現在近于一個貶義詞,但其實是古人用八面玲珑來形容心眼多而靈活。
如今的玲珑是一種藝術品、裝飾品,而玲珑更為深層次的意義是心眼的形象化表現,叫玲珑心。
玲珑心的眼越多越好,心眼大緻如此。
我們常說的開竅,其實是心眼的增加和提升。古人所稱的七竅,就是指頭面部的七個竅位,其中就包括一雙眼睛。
開竅開竅,其實說的就是心眼,開的是心竅,而不是五官之七竅。
《莊子·内篇·應帝王第七》中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倏與忽本來想報恩結果卻害了混沌,為什麼好心辦了壞事?其實這個故事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倏與忽開的不是心竅。
玲珑心是一種非常好的比喻或者意象,用以形容人心眼好、心眼正、心眼多,因為玲珑心是一種智慧,一種大智慧。
人們如何才能修成一顆玲珑心呢?
全在修養。即心眼要好要正,才能統率更多的心眼、更活的心眼。
無正不足以正心眼小,無正不足以正心眼多,無正不足以正心眼活。
叫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經行天下光未央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