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課文前,先閱讀課文原文↓↓↓
《書戴嵩畫牛》文言文、原文〔宋〕蘇轼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譯文
蜀中有一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百件。其中有戴嵩畫的《鬥牛圖》一幅,他特别喜愛,于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并經常随身攜帶。
有一天,他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嗎?牛在互相争鬥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着尾巴互相争鬥,錯了。”杜處士笑了笑,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注釋
戴嵩(sōng):唐代畫家,善畫牛,有《鬥牛圖》。蜀中:四川。杜處(chǔ)士:不詳。蘇轼有《杜處士傳》,是将衆多藥名諧音連綴而成的。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後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好(hào):喜歡,愛好。所寶:所珍藏的。寶,珍藏。數(shǔ):清點數目,計算。一軸:一幅。錦囊玉軸:用錦緞作畫套,用玉裝飾卷軸。囊,袋子,此處指畫套。常以自随:《東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無此句。自随,随身攜帶。曝(pù):曬。拊(fǔ)掌:拍掌,嘲笑時的體态語。耶:一作“也”。牛鬥(dòu):牛互相争鬥。力在角(jiǎo):力量用在角上。尾搐(chù)入兩股間:尾巴緊緊夾在兩腿之間。搐,抽搐,這裡指用力夾或收。股,大腿。掉尾:搖尾。掉,搖。《左傳·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謬(miù)矣:錯了。謬,錯誤,差錯。然之: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古語有雲:《東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作“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bì):比喻做事應該請教有經驗的人。《魏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俗諺雲:‘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教學設計
教學目标:
1.會寫“軸、曝”2個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的語言特點。
4.學習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5.領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藝術來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古文的學習方法,通過注釋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礎,讀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課文内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複習舊知,背誦《伯牙鼓琴》。
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
2.導入新課。
過渡:《伯牙鼓琴》帶我們重溫了一段動人的知音故事,也讓我們欣賞到了音樂藝術的魅力——音樂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為音符,震蕩人的心靈。這節課,我們将一起去看一幅畫,圍繞着這幅畫,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3.闆書課題,結合相關知識指導朗讀課題。
明确:“書”在這裡表示“書寫、記錄”。戴嵩是唐代著名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畫水牛尤為著名。“畫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有一種說法是,《書戴嵩畫牛》原為蘇轼所做的一則跋(bá)。題跋是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上面的文字。寫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後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書戴嵩畫牛”則可理解為寫在畫家戴嵩的畫作《鬥牛圖》上的一則文字。總之,這篇文章與戴嵩所做的畫《鬥牛圖》有關。
預設:本課的課題要着重講解,否則很容易讀錯、理解錯。“畫牛”不是一個動詞加名詞的結構,而是指畫作《鬥牛圖》。
二、多樣讀文,初步感知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文章,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過渡:(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下面這幾個字詞大家能讀對嗎?
蜀 錦 囊 軸 拊 搐 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處(chǔ)士 好(hào)書畫 所寶以百數(shǔ) 曝(pù)書畫 鬥(dòu)牛
3.教師範讀全文。
4.師生合作讀課文。
過渡:現在我們再來合作讀課文,我來讀課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學們讀牧童所說的話,一遍讀完後,我們再交換朗讀内容。
預設:讀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内合作,結合注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朗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注釋。
(3)小組讨論後将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呈現組内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全班交流。
預設一: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好”“數”的意思。)
交流:“好”在這裡讀四聲,是“喜愛”的意思;“數”在這裡是“計數”的意思,“以百數”是說“要用百來計算”,即上百件寶貝。
預設二: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交流:“尤所愛”表示“尤其珍愛”;“錦囊玉軸”要結合注釋來理解,文言文用語與當今現代漢語的用法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裡指“以錦為囊,以玉為軸”;“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攜帶。
預設三:曝書畫
交流:“曝”是“在太陽下曬”的意思。
預設四: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稱。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間勞作是他們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務,紡織是她們的工作,所以這裡是說“耕田應當問男奴,紡織應當問女奴”,也就是說術業有專攻。
3.師生互動做小遊戲:遊戲對答。
遊戲規則:将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教師說出現代文翻譯,由學生說出對應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準确、回答最多的小組獲勝。
示例:(師)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師)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師)處士笑了,認為他說得對。——(生)處士笑而然之。
預設:通過這個簡單的遊戲,既讓學生了解了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義,也再次檢查了學生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4.小組合作,學生借助課文注釋翻譯全文。
5.小組内成員彙報,教師适時出示文字。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鬥牛圖》,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畫軸,用錦緞做畫囊裝起來,經常随身帶着。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鬥牛圖》這幅畫,拍手大笑着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角鬥時,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之間,而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擺動着尾巴在角鬥,錯了。”杜處士笑了,認為他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男奴,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奴。”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預設: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在組内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内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借助注釋來說說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四、精讀課文,領悟主題
1.默讀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态、語言來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問題,可自己思考,也可與同桌交流。
思考問題:①牧童是怎樣評價戴嵩的《鬥牛圖》的?他的理由是什麼?由此可見牧童的什麼精神?
②杜處士聽了牧童的話有什麼反應?由此可見杜處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交流後指名學生發言。
①牧童的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
②杜處士的反應:處士笑而然之。
點評:可見杜處士是一個樂于接受别人意見的人。
(3)學生齊讀牧童的話,抓住牧童的神态、動作、語言來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2.再讀課文,思索故事所呈現的道理。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所蘊含的道理?
(2)學生回答,教師适時呈現: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思考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交流預設: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迷信權威。雖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畫家,但不代表他畫的畫就沒有問題。
生2:我的收獲是,當我們遇到難題和困惑時,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該去問有相關知識的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以請教有相關特長的人。
生3:我感受到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的,要想畫好畫,就得仔細觀察,要尊重事實。就像我們寫作,有時候為了情節的需要會編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寫的東西違背了常識就不行了。
生4:我覺得杜處士虛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畫作中的錯誤的态度值得我們學習,牧童隻是個小孩子,但他卻不因他說的話而惱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見他的修養。
3.提出問題,激發質疑精神。
(1)請學生讀一讀課下注釋。
思考:這個注釋告訴了我們什麼?對課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2)教師結合注釋,解釋牛角鬥時的真實情況。
教師:剛才同學們讀了注釋,會發現真實情況是,牛在角鬥時,尾巴不一定都是夾入兩腿之間的。牧童的觀察也沒有錯,隻是畫家畫的隻是牛相鬥的一瞬間,而無法顧及所有情況。所以戴嵩畫的鬥牛其實并沒有錯。那麼是蘇轼錯了嗎?蘇轼記載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告誡人們凡事要仔細觀察,要向親曆者了解情況,要請教有經驗的人。畢竟古代信息的傳播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們可以通過鬥牛的圖片、視頻去仔細觀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時刻記住這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大家隻憑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鬥時絕對會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的結論的話,這也是不仔細思考、不細心觀察呀!
(3)教師可播放牛相鬥時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談感受。
作業:背誦課文。
今天的課就上的到這裡,下課,喜歡就點贊加關注,學習找我不迷路。
版權說明:本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本文隻作為公益學習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