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十年一度新戰略構想出爐
俄羅斯從“夥伴”變成“最大威脅”
中國被列為“系統性挑戰”
北約持續挑動對抗之下再次擴容
瑞典、芬蘭簽署入約議定書
加劇地區安全風險
土耳其從極力反對擴容到大開綠燈
再到時刻敲打
北約内部矛盾沖突還會帶來哪些挑戰?
今日看世界
北約中的“叛逆分子”
土耳其伺機而動
經曆八次擴張的北約,本周再迎來兩位新成員——瑞典和芬蘭。北約此輪擴張得以實現,土耳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成為事件中的“最大赢家”。
7月5日,瑞典和芬蘭在北約總部簽署入盟議定書
瑞典、芬蘭的“入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此前土耳其半路殺出,投下反對票。甚至到了6月28日北約峰會召開前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還公開放話,表示将在峰會上公布瑞典、芬蘭支持恐怖活動的證據,揭露兩國“反恐形象之虛僞”。
而峰會召開時,一個戲劇性的180度大轉彎出現了:土耳其和芬蘭、瑞典三方在北約秘書長的見證下簽署備忘錄,同意不再阻止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
作為交換條件,在這項備忘錄裡,瑞典與芬蘭基本認定庫爾德工人黨為“恐怖組織”,兩國承諾中斷對庫工黨和附屬團體的融資和招募支持。另外,兩國同意根據《歐洲引渡公約》“迅速、徹底地”處理土耳其有關庫工黨和“居倫運動”成員的引渡要求,并宣布解除對土耳其實施的武器禁運。
不過,這份圍繞庫爾德人的備忘錄,卻引起了瑞典國内的反彈。瑞典境内的庫爾德人大概有8-11萬,很多都是來自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亞的戰争或政治難民,其中也包括數十位被土耳其通緝的庫爾德“恐怖分子”。
但瑞典以“保護人權”為由,對庫爾德難民提供人道主義庇護,這在土耳其看來,就是對土耳其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而如今瑞、芬兩國這一次對土耳其的“彎腰”妥協,也證明了情懷歸情懷,關鍵時候都是可以出賣的。
備忘錄協議筆墨未幹,“戲精”埃爾多安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在國際舞台展示自我的機會。6月30日,他再次威脅:如果瑞典和芬蘭未能滿足土耳其引渡“恐怖分子”的要求,土耳其議會可能會拒絕批準備忘錄。加入北約必須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正式批準,土耳其仍然手握否決權。
入約程序最早可能在9月底開始,最晚可能會到2023年開始。這期間,土耳其還有足夠時間觀察瑞芬兩國是否會履行協議。
在此次交易中,土耳其的“弦外之音”格外引人注目。據美媒透露,雖然土、瑞、芬簽署備忘錄時,美國很低調,但是馬拉松式的談判是在拜登緻電埃爾多安後塵埃落定的,三國在“最後一分鐘”簽署了備忘錄,為北約的新成員掃清了道路。當時外界就猜測,美國為了拉攏土耳其,可能為它提供了一定的好處。
果然,6月30日北約馬德裡峰會結束後,拜登突然宣布:美國支持“無交換條件”向土耳其出售F-16戰機,但出售計劃最終需要得到美國國會批準,拜登稱“有信心獲批”。
早在去年10月,土耳其就向美國提出購買40架F-16和80套升級套件的要求未果,埃爾多安多次公開批評美國拖延。美方推遲向土耳其出售戰機的計劃,本想“矯正”土方的“親俄”傾向,懲罰其購買俄S-400防空導彈,不料在北約一事上被反将一軍。
軍事問題專家 白孟宸:
雖然土耳其的軍工業在這20年來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但在一些核心的裝備上,比如說在主戰的飛機方面還是要依賴美國或者俄羅斯。
白孟宸:之前土耳其方面因為購買俄羅斯的S-400,被美國人踢出了F-35戰機的整個序列。那麼現在對土耳其來說,它要是想跟周邊的國家比如說希臘,在空軍方面擁有足夠強的對抗的實力,那麼F-16戰機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白孟宸:之前在S-400的問題上,美土之間産生的矛盾,現在因為各自的利益需求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都出現了可回旋的餘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要是還把價碼開得太過分,不給美國人一個台階下的話,反而可能會影響美土之間的關系,因此埃爾多安一定會采取一種獲得一定的面子和裡子之後的順水推舟的做法。畢竟趁勢成為困局樞紐,以中型國家身量大玩高風險邊緣政策,向來是埃爾多安政府的鮮明特色。
北約新戰略概念文件首提中國
冷戰産物仍為“續命”找理由
此次北約馬德裡峰會通過了指導北約未來十年發展方向的新戰略概念文件。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大約每十年更新一版戰略概念文件,這次是第四版。
在2010年的上一版戰略概念文件中,并沒有提及中國,當時俄羅斯還被稱為“合作夥伴”。而在這次的新戰略概念文件中,中國和俄羅斯,一個成了“系統性挑戰”,一個成了“最大且直接的威脅”。
不僅如此,與曆次北約峰會相比,今年峰會還邀請了日本、韓國、新西蘭、澳洲四個亞太國家參加。專家認為,北約此舉構成了自成立以來在地域和戰略設定中的一次最徹底的畸變,意味着北約不僅在地理上跨出了“北大西洋”這個傳統概念,在戰略目标設定上也超越了俄羅斯這個傳統對手。
“為擴張立憑據,為存續找借口”貫穿北約整個發展曆程。回看曆史,人們不禁質疑北約為什麼沒有随着冷戰結束而瓦解?北約又為何會成為今天的北約?
一方面,北約是冷戰的産物,冷戰結束後,北約為了生存逐漸向政治化過渡,進一步向世界灌輸它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北約的安全觀是集體安全觀,這更适用于冷戰時期,而不是現在的全球化時代;搞排他性小圈子,也與世界潮流相悖。
對于北約而言,隻有在對抗和沖突的環境中才有生存下來的可能,沒有沖突就制造沖突,這勢必要犧牲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來“續命”。而始終保持所謂“強大活力”,僅僅有敵人是不夠的,還需要這個敵人是足以和美國或北約相匹敵的存在,所以冷戰期間,北約瞄準的是蘇聯。
1999年後接連針對南聯盟周邊國家、參與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利比亞戰争等。2012年,北約啟動建造歐洲導彈防禦系統,擴大和烏克蘭的軍事合作,暗中瞄準俄羅斯。如今,視俄羅斯為嚴重威脅、推動“北約亞太化”。對于北約而言,有沒有敵人,是其能否存活的根本性問題,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如此。
軍事問題專家 白孟宸:
北約直到今天依舊存在,說白了是為了滿足美國的需要,但這種存在是要整個歐洲去負擔的,那這對于歐洲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嗎?我個人認為不會的,而且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說再引入比如“混合戰争”,那麼對于歐洲來講,它們會有大量的資金消耗在擴充軍備以及如何應對複雜環境的問題上。
白孟宸:對于北約的未來十年,現在有人開玩笑說“北約獲得了未來十年的一張飯票“。因為俄烏沖突,至少未來十年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想要加入北約,北約似乎會獲得一種“突然的繁榮”,但這是真正的“繁榮"嗎?
白孟宸:對此我還是那句話,當很多國家的國民經濟因為擴軍備戰,因為所謂應對複雜環境而出現崩潰的迹象,那麼有些國家就會認為自己國内的國計民生似乎比地緣政治安全更重要。所以我覺得在未來十年,也會有很多的國家會因為國内的經濟,包括我們說發展的壓力,而選擇放棄北約成員國的身份。
主持人:盧琛
編輯:張筱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