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第三集 何謂大學之道
修身立德,事業有成,家國天下,盡在其中。大家好,我們一起來品讀《大學》智慧:
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了《大學》原文的學習,我們先從經部開始講解,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解釋起來很簡單,理解起來,内涵卻是極其豐富的,要完全參透《大學》開篇這句話,我們需要有耐心的系統學習。
我先來翻譯一下: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當然,這種解釋,也隻是其中的一種版本,我們姑且以這個為準,後面我們會相應的展開分析。
《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大學修習的總綱領是:明明德,親民,以及止于至善。我們在詳細搞清楚三綱的内涵之前,必須先弄明白何謂大學之道。
朱熹
朱熹認為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即成年人的學習。它是相對于小子之學,也就是未成年人的學習而言的。在古代,小孩子到了8歲,就要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前面三個培養孩子的行為語言習慣;後面三個培養孩子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技能,以及文藝素養。
我重點講一下前面三個:灑掃,很好理解,就是打掃衛生,培養勤勞的習慣。應對,培養怎麼講話對答,言語妥當;所謂進退,就是舉止得體。這些在古代,都是8-15歲時,要着重培養的,而我們現代人在這方面的素養就相對缺失了:試問,我們有幾個人早晨來單位上班,主動打掃衛生,下午下班,再整理檢查一下工作區域?面對父母家人、朋友同事、客戶領導、合作夥伴,我們的溝通是否妥當?招待貴賓、參加宴會、迎接視察等,我們的舉止是否得體?諸如此類,我們都需要做自我的反思。現代人在灑掃、應對、進退,這些居家、職場、社交方面的禮儀,又有幾個人做得合乎身份角色呢?
小學7年,到15歲入大學,學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修習《大學》裡的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具體的來說,大學所教,無外乎三個方面:一個是自我修養;一個是理想抱負;一個是經世濟民。通過大學的學習,使人走向”内聖外王“之道。内聖指的是做好自己,外王指的是影響他人。隻有先做好自己,才能真正的影響他人。
由上可知,朱熹是從年齡入手,劃分為小子之學和大人之學,他把大學理解為成年人的學習。對于這種分類,後世很多學者表示反對。因為在古漢語裡面,大人的意思不是指成年人,而是特指兩種人:一種是有其位者,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領導幹部;一種是有其德者,也就是道德榜樣、模範标兵;古人認為,有其位,必須有其德,地位越高的人,德行必須越好,否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換句話說,在企業中,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必須和他所處的職位相配合。假如一個人各方面的能力素質,隻适合做經理,可是他卻位居總監之位,這會給他帶來三大方面的影響:一、因能力不行,工作壓力會非常大,甚至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二、身處高位,可是能力卻跟不上,所做的決策就有可能出現重大失誤,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職位越高,對企業的損害越大。三、因能力素質不合格,導緻難以服衆,下面的人很難心悅誠服的聽從他的管理和指揮。所以說,職位越高,責任越大;責任越大,要求的綜合素質就越高。
按照上面的理解,大學之道,應該是教我們兩個方面的内容:一個是怎樣修養德行;一個是如何事業有成。修養德行可以從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入手;事業有成,可以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這樣一分析,這裡理解的大學之道,和朱熹的大人之學(即成年人的學習),所學習的内容是一緻的,都是教人怎樣走向“内聖外王”之道。
王陽明
陽明先生認為,所謂的大學之道,就是學作大人之學。這個大人之學,指的就是通過三綱八目的修煉,達到“内聖外王”之道,也就通過學習和修養,将自己塑造為一個大寫的“人”。大學之道,就是成就自我之道,或者說得俗一點,就是成功之道。從這個方面來說,《大學》是中國古代最早、最系統的成功學著作。不過我要補充說明一點的是,古人認為的成功,是建立在德行修養之上的事業有成,和我們今天僅僅追求功利主義的成功學,有本質的區别。
關于大學之道,我們就講這麼多。這一集,我們的學習讨論是:現代的大學和古代的大學有什麼不同?
下一集我們将分享《大學》的第一綱領:明明德。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此,謝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期再會。大家可以将讨論的問題在評論區進行互動留言。在這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