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乾隆是被認為為數不多幸福的皇帝。首先他繼位年紀,25歲,不大不小剛剛好。他爺爺康熙那年8歲繼位,一開始不但掌不了權,而且本應最快樂的時光都被當皇帝那些規矩束縛着。也不像他爸爸雍正那般四十多歲繼位,不但争奪皇位争得頭破血流,而且這麼大也爽不了多少年了。
乾隆的皇位基本也非常容易,他很小就被皇爺爺康熙欽點為接班人,沒有經曆與父親鬥智,與兄弟奪權的種種困難,繼位後他和兄弟也處的非常融洽。
除此之外,他最令人羨慕的,就是無以倫比的健康,他是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足足活了88歲。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還是他處理權力交接的絕無僅有的舉措。
像很多皇帝一樣,乾隆晚年,也面臨着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問題:接班人的選擇問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在巡視東北的歸途中,被一個平平普通老百姓攔了下來,此人跪在地上将頭磕得砰砰響。
此人名叫金從善,他倒不是因為有冤情,而是關心國事,他建議乾隆趕緊立下太子,這一年乾隆已經六十八歲,已然老矣。但這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接班人是誰,自古以來,儲君之位關乎天下安危,所以這金從善很着急。
乾隆對于此事是非常生氣的,直接以妄議國事将他給處斬了,因為乾隆早已經立下了密儲,隻是現在還在觀察期,并沒有向全天下公示。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經親書密旨,立十三歲永琰(也就是後來嘉慶皇帝)為儲。之後永琰的表現,也令他十分滿意。所以在對永琰觀察期過了之後,年歲已高的乾隆決定:活着就把皇位交出去。
他說,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在廟堂之上發過誓,自己隻當六十年皇帝,要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自己最尊敬的祖父康熙。
我們知道,“禅讓”當然是一個很好聽的詞兒,因為堯舜都以禅讓聞名。但曆史上許多皇帝禅讓的下場都非常慘,精明的乾隆皇帝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第一,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時候,把權力交接的震動降到最低,進而穩定大清王朝的統治,而權力交接一直是中國專制政治制度中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終身制下,權力交接必然出現在統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時,這個時候臨終者的手已經無力有效揮動手中的權柄,在交接棒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意外。
第二,這樣可以博得空前的美名。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從他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曆史,創造紀錄,在這一方面他一定不會落下。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了“禅位大典”,然後乾隆把手中那“皇帝之寶”微笑着遞到嘉慶皇帝手中,一切如常,沒有絲毫意外,當然,乾隆皇帝退位後并沒有像其他的太上皇一樣淪為囚徒,他早已在退位前把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句話,雖然退了位,他還是處處昭示自己仍然是一國之主。當然,三十五歲的嗣皇帝嘉慶遠比乾隆想像的還要聰明,還要穩重,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要扮演的角色,十分恭謹地做着大清國的皇帝,勤勤肯肯地閱讀所有奏折,認真出席每一個他應該出席的活動。
但和其他皇帝不一樣,他從來不做任何決定,不發任何命令,不判斷任何事情,這令乾隆非常滿意。
然而,一片祥和的宮内生活卻與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禅位大典剛結束後不久,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
起義在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爆發,很快迅速蔓延到周圍的川、陝、鄂、豫、甘 5 省,進而迅速席卷全國。這似乎是在打老皇上的臉。這位太上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鎮壓起義上。僅三年時間,動用的軍隊已經十萬,花掉饷銀已經七千萬兩,但效果卻一般。
原來,上至軍機大臣和珅,下至小小吏員,參與這場戰争的每一個人,都視戰争為撈錢的機器。軍隊貪污腐敗得非常厲害,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掌握權力六十年來,乾隆還是頭一次這樣一籌莫展。這次起義,徹底撕掉了“盛世”的面紗,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結束。
這場戰争,一點一點耗盡了乾隆的生命。嘉慶三年臘月底,已經八十九歲高齡的太上皇病了。但新年将至,誰也沒有在意。嘉慶皇帝和軍機大臣和珅照例來給太上皇拜年,乾隆還能正常接受他們的祝福。第二天便病情轉劇,陷入昏迷第三天便停止了呼吸。
大清王朝的目光,由此聚焦到了這位年輕嘉慶皇帝身上。
雖然已經當了三年皇帝,可是嘉慶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還是一個謎,因為他表現得像一個太上皇的秘書,并沒有太多舉措。以至于所有人都覺得嘉慶也隻是一個守成的君主,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上午,嘉慶皇帝就發布了一條谕旨:免去和珅所有職務,命令他和福長安二人在太上皇靈前守靈,一心辦理喪事,不得外出。
朝廷上下,一片驚疑。
初四下午,皇帝又下了一道谕旨,直言農民起義之所以平當不了,是因為有貪腐官員做總後台。
王念孫、廣興、劉墉等人自然明白嘉慶皇帝的意思,于是先後上書,舉報和珅種種不法之事。幾天之後,嘉慶宣布逮捕和珅,對他進行審查。同時,一場規模巨大的抄家行動展開,令人驚愕的巨額财寶在和府地窖中顯露出來。
僅僅十天之後,審判完畢,正月十八,皇帝發來一條白練,賜和珅自盡。一切如同一幕情節緊張環環相扣的電影,讓人目不暇接。一場重大的政變,在新皇帝的談笑之間就完成了。
看來嘉慶對和珅,是早有預謀的。
嘉慶對和珅的痛恨,其實是對乾隆晚期朝政的恨,對和珅懲治的雷厲風行,實則是基于對大清王朝的責任感。的确,乾隆在早期,确實勤于吏治,有勇有謀,在康熙雍正的基礎上把清王朝又推向了另一個高峰。然而在中年時,乾隆便開始變了。到了晚年之後,更是一心享樂,為腐敗的滋長提供了巨大空間。
轉眼十幾年,雍正時期一手刷新的吏治官場再度變得黑暗。乾隆皇帝後期的昏庸之舉,他看得一清二楚。然而要想整治腐敗,就要先從腐敗頭子和珅開始抓起。以誅和珅為開端,一縷縷政治新風,綿綿不斷地從紫禁城吹散出來。
誅和珅隻是小小的鋪墊,接下來他所做的是“求直言”,以此掀起反腐浪潮。終于,經過不懈努力,鎮壓白蓮教的軍事戰争終于出現了重大轉機嘉慶帝激動萬分,而他想當然地以為新政,似乎有所成果了。
和珅下場十分悲慘,他的結局與他得意時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中一直與他格格不入,互為敵對的紀曉岚最後得了善終。
乾隆死後,紀曉岚受到嘉慶的重用。紀曉岚八十大壽那天,嘉慶還賞賜他很多奇珍異寶,後來任命他為太子少保,讓他掌管國子監事務,完全和乾隆在位時期的不受重用判若兩人。
隻不過此時的紀曉岚年歲已高,他想再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也有心無力了,而他隻能看着大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更悲哀的是,嘉慶皇帝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從先祖那裡接手的王朝,竟是封建時代裡最後一抹夕陽。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圖網,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