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知強守柔神定氣閑。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此篇承接《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蘊含哪些處世之道?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三段經文:“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這段經文曆來注釋家分歧很大。此段經文“躁勝寒”與“靜勝熱”是什麼關系?“躁勝寒,靜勝熱”與“清靜為天下正”?什麼關系?“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與前面五大勝相是什麼關系?還需深入探索其中妙理。
王弼注:“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淨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淨乃得如上諸大也。"躁是躁動,躁動與“反者道之動”不同,是違反物性的動,是老子所貶斥的。在寒冷的天氣,人劇烈運動可以禦寒。王弼的“躁罷然後勝寒”,躁罷就是劇烈運動,罷是竭盡全力,精疲力盡,這樣的禦寒方式是不可持久的,因此不值得提倡。
老子對“躁勝寒”是持否定意義的。“靜無為”一詞,王弼把靜理解為無為,這是有道理的。靜是《道德經》極為重要的修法,三十七章說“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又說“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十六章)。後世道家修行以守靜為根本秘訣,靜的工夫決定了修行的成敗。王弼“靜無為以勝熱”很有深意。常言說“心靜自然涼”,正是老子“靜勝熱”的發揮。
躁動竭盡全力來禦寒,這是“犯物之性”,隻能起一時作用,不能長久。“長久”是老子判斷是否符合道的标準,不能長久就是違反道。北極是最寒冷的地區,北極熊不是靠躁動來禦寒的,而是身上自然無為的長出了禦寒的絨毛。動物身上的皮毛就是禦寒的最佳良品,哪裡是靠躁動呢?“躁勝寒”是有為的,北極熊的皮毛是無為的,那個更能禦寒一目了然。
“靜”是守柔無為,是可以長久的。因此“靜勝熱”是符合道的。這樣“躁勝寒,靜勝熱”二者關系就十分清晰了,經文的意思是反對躁動,提倡守靜,守靜就是守柔、無為、知足,與上二章的意義一緻。“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五章),意義珠聯璧合。
“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這句注文把靜和躁對立而觀,是修行的不同道路之争。靜是因物之性,保持全真。躁是竭力一搏,違反物性,必然毀滅。這二句經文理解了,“清靜為天下正”就是必然的結論。所以王弼說“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
“躁勝寒,靜勝熱”與“靜為躁君”(二十六章)意義一貫,是對後者的進一步诠釋。世人好躁動,但“躁罷”必然歸于靜,人不可能一直躁動下去,生命力很快枯竭。但世人不知此理,一直躁動,直到生命力耗盡了才不得不靜下來,這是“犯物之性”,修行人知道“靜為躁君”,因此就主動守靜,守柔無為,這樣才是保養慧命。
釋德清注:“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斯有所勝,則有所不勝。是故聖人貴乎清靜為天下正。以其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顯然二者注釋有很大差别,釋德清注解境界極高,但此處略顯呆滞,把“躁勝寒,靜勝熱”理解為躁勝寒和靜勝熱都是“一偏”,同等對待,這樣與下句經文“清淨為天下正”不連,而且與“靜為躁君”(二十六章)義理相違。
“清淨為天下正”此句是《道德經》的修行法要,後世出現《清靜經》,成為道家修行的根本經典之一,與《道德經》相輔相成。嚴遵本經文:“躁勝寒,靜勝熱。能清能靜,為天下正。”“清靜為天下正”變為“能清能靜”,把清、靜分為二重含義,這極為重要。清和靜有不同含義,靜是一念不生,清是一塵不染,一塵不染代表正知正念。
老子強調守靜中必須以正知正念攝持,沒有正知正念攝持,守靜容易發生偏差,這在修行中是特别容易出現的。很多年輕人開始信心很強,渴望早日見道,用功極為猛烈,在靜中(入定中)出現各種境界,因為沒有正知正念攝持,最後“走火入魔”,身體精神出現恍惚。“緻虛極,守靜笃”(十六章)的修行必須與修“清淨”相結合,才是“為天下正”,才能見道,這是任何修行人都可以實修實證的正途。
老子指引修行人修靜時,知道會出現偏差,所以宣說修清淨,為天下修行人的最高最可靠的修行指南。清淨是“能清能靜”,嚴遵的文本更為清晰,但清淨最後合為一個境界,以正知正念攝持的清淨無染的“緻虛極,守靜笃”的不二法門。守柔無為是清淨的内涵。
王弼說“故惟清淨乃得如上諸大也”。清淨是修得五大勝相的唯一途徑。五大勝相與清淨的關系被揭示出來,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是道的五大勝相,隻有修清淨者才能玄照缺、沖、屈、拙、讷五劣相背後的五勝相。世人眼中的五劣相正是聖人眼中的五勝相,世人的眼睛隻能看到現實地,隻有聖人的法眼才能玄照究竟地。
五劣相正是守柔無為之相,缺、沖、屈、拙、讷那個不是守柔無為的展示?此章經文中“躁勝寒”一句誤解,就會使全章經義錯會。莊子齊物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