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借宿
“返鄉”的海歸
“隐隐擔憂的事,還是發生了!我做的意大利通心粉,膨脹過頭,湯汁幹癟,好像一坨漿糊······誰能拯救這場災難?”
你很難想象,這個自稱“小社員”,每天在地裡摘番茄、挖土豆,在廚房裡親手給客人做簡餐,總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操碎心的人,本職工作是個城市規劃設計師?
同時,他也是這個占地7畝,擁有3000㎡花園的“生田社”的主人之一。
“小社員”是“生田社”裡大家熟知的磊哥。
一提起“生田社”,他會一再強調:“生田社不僅僅是一家民宿!我們也沒有管家,每個來村裡的客人都是我們自己接待。”
4年前,磊哥和大學同學老曹來到浙江紹興天姥山下。
山谷裡有一座荒廢多年的空心村,村子裡原本住着13戶人家,後來陸陸續續都搬走了。兩人在取得政府部門的支持之後,租下了這個廢棄的村落20年。
剛開始,兩人隻是想在山裡給自己建一個工作室。
但在村裡生活的4年時間,讓他們對村子的規劃變得越來越明晰。他們不僅在這裡建起了設計工作室,還有3000㎡的自然花園、民宿,以及舊物小商店。
另外,他們心裡還醞釀着一個大計劃:邀請更多自由工作者過來,在山谷沿線村莊孵化出幾十個工作室。
服裝設計師潘子就已經把自己的工作室搬了進來,成為“生田社”的合夥人之一。建築師、作家、美食家、植物愛好者、攝影師······也會定期來這裡生活一段時間。
“一開始,隻有我們認識的朋友會過來玩。後來,朋友帶朋友,朋友的朋友又帶來了他們的朋友······一直循環往複,我們的村子變得越來越熱鬧。”
4年時間,這個曾經被遺棄的村莊,慢慢變成了無數城市中産羨慕不已的“世外桃源”。
NO. 1
30歲之後重新審視人生
離開都市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左:老曹;右:磊哥
磊哥和老曹是大學同窗,就讀于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
大學畢業後,兩人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工作。後來,磊哥去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城市規劃與公共政策專業研究生。老曹則在美國賓西尼亞大學,專攻城市設計專業。
圖源浙江日報
學成歸來,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兩人反而陷入了迷茫。
磊哥說:“在大都市工作十餘載,朝九晚五如發條般的生活,讓我常常質疑,這是否就是人生的全部縮影和歸宿?人永遠隻是機器零件一樣可替換的存在?”
好在,因為設計工作對工作地點的要求不高。兩人決定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看看:生活是否有另一種可能性?
改造前的廢棄村落
2016年,兩人為了工作室的選址,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訪了幾十個村落。
後來,有朋友跟他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浙江紹興新昌。
“當時我們先是在衛星地圖上看到天姥山的山谷裡有一些屋頂,便開車過來。從外面大路往裡走了大概800米左右,才看到這個村子。”
磊哥回憶起初見“生田”的場景。“整個村子以前大概有13戶人家,但是沒有一面牆是完整的,到處都是半人高的雜草。”
地處山谷的「生田」修繕後遠景
不過,荒草可以去除,破敗的房屋可以修繕。身為設計師的兩人更在意的整個村子的“場所感”:村子坐落在天姥山腳下的山谷裡,占地7畝。
因為處于緩坡地形,有一條山溪流經村子,下流還有一個淤積的水塘。幾乎就是他們想象中的田園的樣子。
老村子的老瓦,刻着「豐衣足食」、「自力更生」
當地政府聽說有兩個大學生願意返鄉創業,立馬表示支持,積極地幫助他們去跟村裡的農戶洽談土地的租期和租約等事項。
村子原來的名字就叫“生田”,磊哥和老曹決定延續這個名字,給他們的新家園取名為“生田社”,意為“生活的田地”。
因為他們已經決定:要把自己未來20年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放在這裡。
NO. 2
在空心村建3000㎡花園
把房子修成最簡單的樣式
整個“生田社”的設計由老曹主導,細節的完善和後期運營則由磊哥來把控。
所有的建築都在原有的6棟農舍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空餘的土地則被他們開辟成了近3000㎡的花園。
也就是說,總占地面積7畝的村子,隻有2畝留給建築,其餘5畝都是花園。
花園的建造綜合考慮了村落的地形、自然條件等因素。
除了最基本的主庭院和主草坪,還規劃出了岩石花園(半陰濕、季節性水生環境)、歐月花園(半日照環境)、天空花園(日照環境)、野花境(日照多風環境)、池塘(水生環境)、村徑和菜園(農耕環境)。
整個村落的建設工程量巨大,施工沒多久問題便暴露了出來。
農村工匠蓋自家的房子,大多靠經驗和直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匠人,很難按照精準到毫米的施工圖紙來施工。
為此,老曹和磊哥想了個粗暴的解決辦法——圖紙不精細:
“我們先畫一個大概的圖紙,讓工人師傅們先按照自己的感覺做。比如等壘磚做好一小段之後,我再結合他們的手藝來修改圖紙,告訴他們怎麼調整會變好看。最後,整個村落形成很強烈的手作感:就是它粗糙,它不精細;但是它真實又具有美感。”
村子的C位自然留給了白樓前的主庭院和主草坪。草坪做得足夠開闊,可以遛狗、野餐、放風筝,舉辦派對或是戶外婚禮。
庭院則被3面圍牆包裹起來,中央植一棵四季常青的松柏,給人以隐蔽、安全感。
圍牆上又各開了幾扇拱門,框選出青崖、歐月、岩石花園不同的景色。
客人隻要站在主庭院中間,就仿佛站在整個村子、甚至整座山谷的中央。每個方向都有風景可看。
從主庭院往北穿過拱門,映入眼簾的是自帶野性美的岩石花園。
花園裡遍布的岩石,都是當時施工時就地挖出來的。看似自然随意的堆疊,其實是老曹跑上跑下調整無數遍的結果。
岩石花園
岩石中間有一條從山上流至池塘的小溪。每逢雨後,山泉便從上蜿蜒而下。
最開始的岩石花園是非常荒涼的。有了山溪的滋養之後,播撒在岩石縫裡的種子便煥發了生機。
客人在岩石花園
這裡也是磊哥和老曹最喜歡的一個花園:
“乍一看這些都是野花,但其實是人工和自然長期博弈的結果:自然生長的植物太多、太雜,我們就拔掉;自己覺得合适的種類就種進來。前前後後維護了3年左右,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歐月花園
從主庭院往西走,原來荒廢的菜地已經變成了種滿歐月的花園。四邊用石坎圍合,西側用柏樹造出承托歐月的深色背景。
靠近中央軸線的地方有一條水渠,彙入池塘。嘩啦啦的水流聲,給花園增添了幾分靈動感。
空中花園的台地
整個村落的制高點,在南側陡坡的台地——天空花園裡:
人站在台地的草坪上,近可俯瞰整個“生田社”,遠眺可觀群山。因為風景絕美且四季各異,戶外用餐常常設在這裡。
設計靈感源自拙政園「若有光」的小亭
就算是在台地上随處逛逛,也是移步換景:東側有蜿蜒曲折的花境;看花看累了可以去西邊的“山洞”小亭喝茶、歇腳。
因為北側是絕美的自然山景,南側便設計了一輪圓月玻璃鏡,呼應「高山出明月」的意境。
池塘的變化
原本被淤泥填平的池塘被清理了出來。塘泥又被再利用,堆成了一個小坡,在上面種上野花和蘆葦。
為了防止池塘再度淤積,池塘周圍開辟出了一塊人工濕地作為過濾區。濕地内種植多種水生植物,池塘内水質清澈,魚蛙無數。
雖然花園的面積大,分區複雜,但打理起來并不困難。因為在設計之處,兩人便強調低維護:
“古典主義花園、日式禅院都不在我們考慮範圍内。山裡的植物種群密度非常高;也就是說各種植物的種子會随風傳播,然後落地生根。需要高強度維護的花園很不現實。所以我們選擇做岩石花園和野花境,自然随性還好打理。”
等到了在室内設計上,兩人一緻認同“出繁入簡”的設計理念,總是往簡單的方向設計:
“鄉野的美好,一年四季都在變化。它是渾然天成的。我們不需要再用豪華的室内裝修去搶奪人的注意力。”
“生田”完工之後,很多曾經住在這裡的村民回來看他們的老村子,常常會感慨:
“你們真的改過我們的村子嗎?為什麼感覺就是我們小時候住在這裡,記憶中的樣子?”
NO. 3
花園、民宿、獨立工作室
生田社是讓村民自豪的存在
人人都向往“世外桃源”,但更現實的是,如何解決生計問題?
這也是兩人在選址時着重考慮過的問題。“生田社”地處新昌、嵊州、甯波三地交界地帶。
修好路之後,15分鐘就能開上高速公路,1個小時就能抵達甯波機場。去近一點的地方出差,他們可以當天往返。
最開始,整個村落并沒有任何收入。所有的經營和維護費用,都是靠磊哥和老曹做設計的收入補貼。
但職業的特殊性,也讓鄉村生活給他們帶來了不少便利:
“很多來村子裡玩的朋友,因為喜歡‘生田社’的設計,回去之後就會邀請我們去幫他們做鄉村的設計。”
近兩年,來“生田社”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滿足朋友們多住幾天的需求,他們又做出了9間客房當做民宿:
“我們的每一間客房都大,最小也有80㎡。因為每間客房我們都是按照一個家的模樣來做的。”
民宿營業半年多,至今還沒有管家。
客人都是由磊哥和老曹親自接待,就像對待朋友來訪一樣。不少客人來了一次必定會來第二次,還會帶新的客人來。臨走的時候,大家便都跟主人成了朋友。
服裝設計師潘子是新昌本地人,經朋友介紹來到“生田社”之後,便不想離開了。她把自己的服裝設計工作室設在了這裡,成了“生田社”的合夥人兼新村民。
等磊哥和老曹去外地出差或是忙不過來的時候,潘子就會來幫忙接待客人。要是3個人都沒空,他們就會提前把要出行時間段的房源關掉。
老曹會帶客人逛花園。磊哥則會給大家做一些簡餐。
他們始終堅持和來訪的客人親自接觸。因為‘生田社’不僅僅是民宿,也是他們真實的生活。他們希望能夠傳遞出自己的生活态度,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下圖源自QMDX媽媽
因為兩人都喜歡複古的物件。他們還專門開了一個舊物商店,在裡面擺滿了自己四處收集來的稀奇古怪的小物件。
進村入口處的标識
有了民宿、舊物商店之後,“生田社”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城裡來的客人會到周圍農戶的藍莓園、水蜜桃果園采摘。當地政府也更加重視周邊村落的發展。這兩年,通往村子裡的路也越修越好。
每次村民有朋友過來玩,幾乎都會跟朋友們介紹說:“我們新昌有個‘生田社’。”
每到瓜果成熟的時候,「生田社」的門口經常留下一兩籃。沒有留下姓名,不用特意知會,這似乎已經成了周圍村民的一種生活習慣。
NO. 4
非主流的選擇拒絕城市消費主義
對磊哥來說,從城市到鄉村,生活中最明顯的改變是生活作息上的——以前是朝九晚五,現在變成了早五晚九。
在鄉野,茶飯不過七點。手邊一杯手沖咖啡,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氣,才算正式開始了這一天。
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任務,通常會被他放在中午之前的時間段。
中午是簡單的自制午餐:做一碗意大利面或是兩碗茶泡飯。
午休時會去院子裡看看書,或是約朋友聊天、喝下午茶,一直到下午三四點。
等太陽不曬了之後,就是幹雜活的時間:給地除草,給花澆水,或是去看看池塘裡的魚近況如何?菜園子有什麼菜可以采摘了?
晚餐一定要伴着溫柔的暮光中的山色,和朋友一起享用。
九點一過,伴着蛙聲不斷,困意自然襲來。
有時候,磊哥也會回想起之前在深圳工作時的生活。還記得一位朋友曾對他說過:
“每天忙到晚上十點多回家,好不容易躺在床上,如果不刷手機看電視到淩晨2點,那這一天的日子,就跟沒過一樣;所以,晚睡是為了一天下來不留遺憾。”
現在的他,時常在入睡前覺得這一日有點長:因為無數個美好的瞬間,讓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變得豐盈了起來。
在村裡生活4年,一開始他還會有意識地降低自己的消費欲望;到了現在,卻連衣服基本上也不買了。在這裡,他對物質的要求變得很低。
但這并不等于鄉村的生活沒有壓力:每天都有挖不完的地,拔不完的雜草,摘不完的瓜果。整個村子的運營維護也需要人力和腦力。
比如在村裡的藍莓豐收時
跟着大廚學習藍莓味「滿漢全席」烘焙
但在這裡,學習反而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生田社”,原本隻是個設計師的磊哥,開始拿起相機記錄花園裡的一草一木,也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生活在這裡的感悟。
實際上,真正的鄉村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麼悠閑。隻不過,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NO. 5
民宿隻是一個起點
未來還會有幾十戶新村民
對于那些不能長久停留在這種生活狀态的人而言,“生田社”的民宿,為他們短暫逃離都市提供的一個備選項。
但對于更多對鄉村有向往的自由職業者而言,他們并不滿足于現狀。
山裡的野果「噶共」
烘焙達人大力一年會來“生田社”好多次。
每次她來,都會去野外尋找一些植物,希望在烘焙時把鄉野的特殊風味捕捉下來。她希望以後能在“生田社”有一個鄉野廚房。
還有專門關注蘑菇的達人,常常在“生田社”附近的樹林裡尋找各種蘑菇——希望用蘑菇講述一個故事······
來到「生田社」的大廚們
慢慢地,磊哥和老曹發現:“生田社”的客人裡有作家、美食家、設計師、攝影師之類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要麼是已經在職場中小有成就的人,要麼孩子已經讀完大學,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實現鄉野生活的夢想。
并且,在“生田社”所在的山谷沿線,還有三四個差不多體量的村落。
磊哥和老曹計劃在這些村落裡,陸續孵化出幾十個工作室。也就是說,未來會有幾十戶新村民長期或是半長期生活在這裡。
這個計劃聽上去是否有些過于浪漫主義?
但不妨再往前走走看吧!畢竟,第一個4年才剛剛過去。這片土地還有4個四年留給他們慢慢去耕耘!
(生田社地址:浙江新昌沙溪鎮生田村岩前自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