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音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偶然間登錄了自己荒了好久的博客,見最後一篇更新是2014年的11月;順手點開鍊接的其中多位好友博客,發現較遠的停在2010年,近的也和我相若,大半年未變動,而有一位當初挺熱衷發博文的,其博客幹脆就是“無法顯示該頁面”,一連上10個,惟一還堅持更新的是當年曾在本地小有名氣如今人在國外的“藍調共和”。我又心血來潮試着登錄10多年前常常浏覽的幾個知名網站論壇,有的網頁打不開;長期高懸升級公告,名存實亡;有的尚存,已舊貌新顔,個人的舊帖早已蕩然無存;也有的風華猶在,原來ID也可正常進入,宛如故地重遊。于是不由讓人感歎:這網上歲月,也是光陰荏苒滄海桑田啊。
如今我們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的互聯網,真正投入實用并逐漸普及是1991年前後,當年音譯叫因特網。中國1987年在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有小範圍的網絡傳輸,1994年4月,中國重申連入因特網的要求得到了認可,次年1月郵電部正式向社會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1998年國内的門戶網站大量興起,标志着真正的網絡時代終于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據說汕頭1996年前後就有了撥号上網,即先向郵電局申請賬号,再配置一個外置或内置的調制解調器(Modem,俗稱貓),通過電話線撥号連入互聯網。當時的網費相當貴,1分鐘竟要好幾元,且一上網家中的電話也就占線不能用了,故除了因工作便利在單位上網外,有上網的家庭沒有幾戶。我的一位同學在清華園中學過2年電腦,算得上當時汕頭電腦界的翹楚人物,1997年不幸英年病逝,可之前他在家中都沒有條件上網。而且那時的電腦配置與網速相當落後,打開個網頁都要好一會,看個圖片得等半天。
2000年前後電腦已漸漸進入了普通家庭,我不由地動了心,狠狠勁抱回一台賽揚500計算機,可第一次上機就鬧了笑話,臨要上班卻不懂用鼠标點擊窗口關機,手忙腳亂半天視屏跳成DOS,更懵了,不得已隻好強行将電源插頭撥掉。經過一段勤學苦練,我總算會用電腦了。好像是千禧年的5月,電信搞活動免費開戶,網費也有所下降,我便開通了上網賬号,又以350元配了外置“貓”開始學上網。其時網絡上論壇正是方興未艾時期,什麼FM365、中青論壇、西祠胡同等。如今的不少名人,當年就是泡論壇出道的,如知名作家綠妖,10多年前是發帖高手;現《讀庫》主編張立憲,以前網名“見招拆招”;著名編劇顧小白,是蜚聲西祠胡同的一名鐵通職工。
我常去逛BBS,較多是在21CN論壇的“社會熱點”等欄目,和網名阿燕的斑竹,有過一段難忘的交往。斑竹,版主也,即論壇闆塊的主持人,因用拼音輸入求快選同音字而俗為“斑竹”了。阿燕治下的版,在當時的21cn聚集最旺了人氣。因為她接連在我的帖子上回應,見回複留言見識卓爾,又頗有共鳴,便按那簽名下附的郵箱,給她發了伊妹以表謝意,不想竟就由此頗繁通起電子郵件來,有時甚至一天二、三封。我們從電腦、網絡、論壇等聊起;随後轉到了爬格子、寫東西的感覺;也順帶說到文學什麼的;又講述各自的經曆、工作際遇、還有童年趣憶、家庭瑣事;更涉及到社會世事、人生感悟;話題海闊天空,随意而至。郵件來往了不幾回,她就将自己的真名實姓、所在城市、工作單位、電話号碼等個人簡況都告訴了我,随即還挂來了電話,她笑說是要核實一回,靠不聞其聲不謀其面的網絡太虛拟。除了交流,我還從阿燕那學到了不少上網技能,如用FOXMAIL收發郵件。那時壓根還沒有寬帶,上網用電話撥号不免惜時如金,總是來去匆匆。利用郵件端可以在斷網後從從容容細讀一封郵件,又認認真真打好一封回複,再在上網時發出去。她還教我學會了怎麼用QQ。後來阿燕從網絡中完全淡出,漸漸地我們也斷了聯系。論壇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原以為會“江山代有才人出”呢,然與時俱進,各種即時溝通工具的迅速流行讓論壇人氣大不如前,如QQ既可即時聊天,又有個人空間,再随着功能更強大、更有開放性多元化與即時滾動性的網絡平台博客及微博成為主流,網絡論壇終逐漸冷落了。
2004年前後,在寬帶進入百姓家的階段,興起了博客熱,可好一段時間,我卻對其一直還陌生着。有一天一位同事問:你沒有博客嗎?這才在驚訝中覺得自己莫非有些落伍,真正啟發我對博客有所認識的,是一位年輕的朋友,過年時他給我發來信息,告訴了他的博客網址。我一看,眼頭不由一亮,那制作的精美自不待說,文章的多産及内容豐富尤讓我羨慕不已;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情懷,他寫作決非為着刊發的名和利,而純粹是一種精神的耕耘,是為着守住一份的禾田、一份的收獲、一份的自由……我被打動了,想起自己早就是新浪的會員了,不用注冊就可開通博客,便在登錄郵箱時有點好奇地開了它。這博客有如自家的庭院,你大可漫不經心,任其自然;也可随意點綴,獨出心裁,我也自得其樂地認真地侍候這心靈的自留地來。
就在許多人還熱衷于博客之時,一種新的網絡形式又迅速流行開來,這就是由博客孵化而來的微博,它以140字内容量的簡單随意性、實時更新發布的時效性、發散式傳播的快捷性等優勢,幾乎讓網民都席卷其中。如果說博客是博主的自說自話,自我陶醉,與網上好友們更多是一種鄰居關系;微博則是博主與粉絲們的互動互粉,互相抱團取暖,是一種滾雪球般擴大共榮的依托或圍觀關系。而随着智能手機的崛起,發微博不再得憑借電腦,用手機随時随地刷新微博更能占得先機,需要端坐電腦前正正經經地敲下一篇文字的博客,很快也如論壇一樣式微起來。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到了2011年更加強大的微信又來了,這是一種完全基于手機平台并排斥電腦運用的移動網絡工具,除了即時通信功能外,更吸引人的是朋友圈信息分享,隻要加了好友,随時可見圈中的誰在曬什麼。如今智能手機如影相随,真有些須臾離不開了,随處可見男女老少低頭刷屏玩微信。
微信朋友圈,除了朋友熟人相互閑聊扯談外,時時是自我感覺良好地發照片轉信息,很大一部分是秀自己秀生活,或美食或旅遊或情趣感悟什麼的,給朋友看,等着他們點贊,還有是大量的轉發和分享。隻是無論轉得最多的所謂養生保健類,還是一些社會事件、生活忠告等等,卻充斥着許多虛假甚至是荒謬的東西。如許多貌似養生健康類的文字借微信“滿天飛”,既出處不詳,更沒有科學根據,不少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說什麼一些食物可防癌抗癌,甚至還詳細介紹了各種食物的防癌抗癌成分和機制,看似有理有據,讓人不由不信,可基本上都不靠譜,有些多少是有幫助但也遠沒有那麼神奇,更有些完全就是“僞科學”。又如一些則以熱心社會公益出現,什麼某地有一考生丢失準考證,緊急尋人啦;哪裡又一個三歲小孩被拐走知情者請告知芸芸,幾乎都是虛無。它們都是文中暗藏玄機,不是内植鍊接廣告就是以吸引眼球求得關注,是謂沛公舞劍,意在商業效益也。還有一些所謂心靈雞湯,多是些編造的故事,除卻煽情外并無多少實際意義。互聯網擴大了公共空間,但另一方面微傳播的泛濫也可能又擁塞了公共空間,網友之間無節制、無規範的轉發傳播,有可能讓朋友圈成為虛假信息與謠言的重災區,某種程度上今天的微傳播是有一定毒性的。而早期的網絡論壇、博客,信息載體不像今天的微博、微信這樣浮躁,動辄幾百上千以上的文字,畢竟得經過大腦的構想打造,好些論壇發帖還得通過版主、管理員這一關,他們可以删除不妥的帖子,有的還需審核後才能發布。
微信也許以後又會走向平淡,畢竟一種時尚的退潮是自然而然的,人也總是有疲憊的時候,然不論如何,網絡世界依然精彩,精神的家園也不應被荒蕪。
(圖片來自于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