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有哪四個行當?戲曲表演中,沒有抽象的程式,隻有帶行當的程式,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京劇中有哪四個行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京劇中有哪四個行當
戲曲表演中,沒有抽象的程式,隻有帶行當的程式。
一般人都聽說過,戲曲有“十門角色”,所謂“十門角色”是京劇的角色分類體制。京劇形成初期角色大體分為生、旦、淨、醜、小生五行;後來又吸收昆曲、漢劇的分行辦法,分成生、旦、末、外、淨、醜、雜、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門。
實際上“十門角色”還是一個大的歸類,随着演出規模的發展,藝術表演的需要,行當越分越細:
生行:
老生(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此生(長靠、經打有列)、老生(長靠、短打有别)、紅生(又名紅淨)、小生(肩子生、雉尾生、武小生、唱工小生、窮生)。
旦行:
曹衣、花旦、刀馬旦、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貼旦、武旦、老旦、彩旦。
淨行:
銅錘(正淨)、架子花(副淨)、武淨(一名武二花)、紅淨。醜行:
文醜。武醜。醜旦。
在上述劃分行當的表演體制中,演員有分工規制,扮演所屬行當的戲劇人物叫“本工”;不屬本工範圍,但向例必須兼扮的,叫“應工”;同一個劇目同一個人物可以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抱”;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人物時,稱“反串”;有的演員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昆曲、亂彈、文戲、武戲中的人物皆能扮演的,叫“文武昆亂不檔”。
上面說的是京劇這樣的大劇種,在表演和塑造人物的藝術上都達到了可以說完備的程度,所以行當也就分得細。有一些從民間小戲發展過來的小劇種、新劇種,分行就沒有這樣細。這與這類劇種、劇團演出的劇目有關,沒有角色衆多的大型劇目,往往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醜為主。
行當,應當說是塑造人物的結果,是戲曲表演中塑造各種人物時一系列動作的規格化、化妝(臉譜)定型化的結果。它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往往也是演員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侯方域的《馬伶傳》,文中記述了當時兩個戲班興化班與華林班角藝事,一日,新安賈合兩班為大會,避征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東西兩邊搭台,光化班在東戲台演出,華林班在西戲台演出,劇目演的都是《鳴風記》,有意比個高下。當演到夏言、嚴嵩兩相國争論河套問題時,坐客先是“西而歎”,後來索性都跑到西戲台那邊去了。原來扮演嚴嵩的,華林班是李伶,興化班是馬伶,李伶演得極好,把觀衆都吸引過去, 馬伶一氣之下規妝走了,弄得東戲台“不複能終曲”。三年以後,馬伶歸來,格重演《鳴鳳記》。演到《河套》一出,馬伶的嚴嵩迥非昔比,情況完全颠倒過來, “李伶忽失聲,匍匐稱弟子”。當晚,華林班就來訪問馬伶,請教所以超出李伶的竅門。馬伶說,我聽說當今相國某人,跟嚴嵩是一路貨,就跑到京師,“求為其門卒三年”,每天在朝房裡服侍那位相爺,“察其舉止,聆其語言”,這樣刻苦揣摩好久,終于演來得心應手,逼真可觀。
華林班諸伶聽了歎服不已,“相與羅拜而去”。談遷《九遊錄》紀聞上“伶人馬錦”也記述了此事,看來是确有其事的。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為了表現明朝的奸臣權相嚴嵩,演員感到原來的行當,從化妝到表演都不足以表現這個人物,于是從生活中提煉:生活中這類大官都養尊處優,曬不到太陽,大都是白白胖胖,而且往往上了年歲了,眼角多魚尾紋,眼皮松弛搭拉下來成三角眼,根據原有的“副淨”的行當作變化,形成了“白臉”曹操這類人物的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