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請關注點贊!建議家長收藏。
魏書生規定的每天“七個一分鐘”裡,就有至少做一分鐘的家務。
父母最大的問題是,不讓孩子做家務,硬是把孩子變成陌路。心靈交融最自然的辦法就是共同勞動,家務是孩子的天然實踐,是成長的最好教育。
小時候的事情還記得清清楚楚,上小學前一年,我已承擔家裡很重的家務,成為母親得力的幫手。上小學後,我在學習之外,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家務,雷都打不動。上初中後,我已成為非常勤奮的學生。從勤勞到勤奮,隻有一步之遙。
眼下,不少孩子就是過不了怕苦這一關,面對沉重的學業敗下陣來,不是因為從小養成的兩手不勤的惡習嗎?
盡管高中學業沉重,高考壓力極大,但我規定,孩子回家必須做三件事:
第一 承包一件家務。對家務兩點要求,一是必須二十分鐘左右才能完成,二是要付出體力和智力。周末回家,必須堅持做,做到精益求精,養成習慣,産生興趣,獲得快樂。
除了極少的孩子,大家都堅持做家務,并養成習慣。從家長反饋看,親子關系有很大改善,孩子懂事多了。
分析起來,對孩子成長,家務至少有三點益處。
一是塑造勤勞堅強等個性,糾正懶惰懦弱等習性。這就為艱苦的學業提供可貴的品質,甚至為未來職業作鋪墊。
二是開拓心靈世界,培養對父母的親情。唯有通過勞動,為父母創造快樂,自我才感受到嶄新的快樂,才覺悟奉獻他人的道德真理。
三是訓練優異的注意品質,開發智力。要把家務做得精益求精,就必須專注,手到位,心到位,否則做不好。這就很好地糾正粗心大意的惡習,培養深度注意的品質,為學業提供保障。同時,家務蘊含智力勞動,開發創新思維。如何解決家務中的問題,如何做得非常好,就必須聰明才智。
第二 回家問候父母。這本該很小就學會的,但沒有教育,也就不知道。問候父母好,關心父母健康,詢問家裡事務,是培養孩子愛父母的重要舉措。
一向是大人問候孩子,孩子第一次問候父母,顯得很不自然。但是從父母驚喜的表情,微笑地誇獎,孩子感覺到心靈交流的溫暖。沒有心靈交流就沒有教育,沒有心靈交流也沒有家庭幸福。
問候父母養成習慣,孩子就感覺到,跟父母間有了暖意滋潤的交流,家開始定義幸福。很多家長反饋,孩子懂事了,有感情了;原來影子似的回家,眼下有了噓寒問暖。
第三 了解父母生計。主要是兩種活動,一是通過談話了解父母生計的艱難,家庭的經濟命運,立志改變家庭命運;二是實地調查父母生存狀況,甚至參與父母勞動,感悟生存法則,确立高考理想,為改變自我命運而奮鬥。
比較前兩種活動,這項活動執行遇到困難。父母也講生計,但源于自尊等原因,講得不具體,不深刻,影響就不大,觸動靈魂,産生家庭責任感的并不多。實地參與勞動,更受挫,因為學業沉重。
這個暑假,我要求孩子必須完成第一項任務,明确家庭的收入狀況,喚醒生存憂患,立志用高考改變命運。
開學後,我們将用作文的形式,寫出家庭經濟“調查報告”,表達自己的感悟。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站,家庭是了解社會的窗口,親情是生命發展的不竭動力。家是認識自我的重要内容,每個孩子的命運源頭在家庭,優秀孩子從家庭走出,問題孩子也從家庭走出。我請孩子思索,家庭給予你哪些命運影響?
與其被動接受家庭的消極影響,淪為宿命的犧牲品,不如積極培養親情,從家庭裡獲取生命發展的精神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