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隐秘的角落》等懸疑劇成為爆款之後,懸疑 短劇的創作模式正成為潮流。然而,質感、風格或是叙事上的雷同,令不少備受期待的劇集口碑不及預期。
正在優酷獨播的網劇《庭外》,以強勁的主創陣容吸引了不少懸疑劇愛好者的注意。該劇由兩個單元劇《庭外·盲區》和《庭外·落水者》構成,夏雨、羅晉分别是《盲區》和《落水者》的主角,并在另一個單元中有重要戲份。與過去常見的單元劇不同的是,《盲區》和《落水者》在類型上有較大差異。前者偏犯罪探案類型,後者更接近律政行業劇,兩者都具備懸疑元素,并發生在同一時空。其中,《盲區》單元僅六集。
《庭外》系列總制片人王平是《白夜追兇》的總策劃,編劇指紋是《白夜追兇》的編劇之一。《盲區》的導演張黎曾執導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經典電視劇,《落水者》導演黃偉曾執導《大江大河》《白鹿原》。對這些影視劇資深内容創作者而言,《庭外》的拍攝模式、戲劇架構都與傳統劇集有較大差異,也對創作者提出了考驗。
24集、12集、6集,全球劇集創作向短劇靠攏,中國影視人也走出舒适圈,投入這股浪潮,這也對片方、平台帶來了挑戰。盡管短劇領域偶有爆款誕生,但尚未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每一次探索都是冒險。《庭外》系列劇嘗試将兩種不同類型的劇集通過人物關系的相互交織,共享世界觀的方式互相引流,擴大觀衆群。
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王平透露,影視行業的朋友曾多次勸告她不要輕易制作24集以下的劇集。因為耗費心血與資金投入一部短劇,即便質量精良,往往熱度還沒有起來,劇集就已經完結,影響力有限,導緻投入和産出極不合理。
但王平覺得,短劇一定是可以做的,“全球範圍内,奈飛、HBO都推出過非常精彩的六集短劇。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們的觀衆看不了短劇,但他們真的不需要嗎?我很好奇。我相信我們的觀衆值得更好的内容。我不能說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但我們還是想嘗試”。
16小時極限追兇
《庭外》系列的主角一個是法官,一個是律師,盡管主線劇情在庭外發生,但又與司法體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
《盲區》講述的是發生在16小時内,以一樁案件的死刑複核為由頭,刑庭法官魯南在錯綜複雜的案情當中抽絲剝繭,與警方、友人聯手尋找真相的故事。這樁案件牽扯到碎屍案、失蹤案、走私案,人物關系複雜,多條線索并行,信息量龐雜,叙事節節奏極快,注意力稍有分散就會錯漏細節。因為“盲區”的存在,真相撲朔迷離,與案件相關的每一個人,律師、警員似乎都有嫌疑,觀衆與探案者一同剝開重重迷霧。
夏雨飾演的法官魯南,與過去影視劇中所塑造的高冷法官形象不同。他對案件事無巨細地探查,隻身闖入危機重重的現場,與犯罪分子周旋。一些觀衆質疑,現實中是否真有這樣的法官存在?王平表示,觀衆的困惑實際上也在預期之中,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法官這一職業,遙遠而神秘。
實際上,參與死刑複核的法官,的确是需要調查、走訪、調卷和提訊的。“法官不是隻在法庭上敲法槌,這些都是我們法律體系當中重要一環。”但要讓觀衆接近宏大的司法體系,塑造一個能夠共情的人物至關重要,“如果隻是做司法解說,是沒有代入感的。創造好的人物,然後展現人物的價值觀,進而帶領觀衆了解和認識我們的司法體系”。
在王平看來,影視IP的核心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共鳴,“在價值觀基礎上的廣泛共鳴,才會有IP。我覺得IP影視作品的打造,要取得成功和市場認可,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物的塑造。塑造你真正認同的、有共鳴的人物,再通過視覺轉化來把它呈現出來”。當角色遇到契合的演員,觀衆從故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後續的IP系列運作才能出圈。
《庭外》裡的魯南和喬紹廷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有勇有謀,懂得随機應變,對于真相、正義有自己的執着。“我們不想把法官和律師用臉譜化的方式很簡單地呈現出來,在律政 懸疑的新類型下,我們嘗試打造出紮實落地的律政生态,正面地宣傳我們的法律體系,既是普法也是塑造英雄。”王平說。
類型劇之間互相引流
《盲區》實際上是在《落水者》創作過程中,衍生出的一條分支故事。法官魯南在《落水者》中成為喬紹廷調查案子背後的助力,推動案件的進展。“當一個人物被創造出來,就有自己獨立的生命力,我們都愛上了魯南法官這個角色,他強大而睿智,是我們都喜歡的硬漢。在現實中,我們确實見到很多法官是真的聰明睿智。”
于是,編劇指紋産生了一個構思,将法官魯南的故事做成B單元,同時與落水者也就是A單元産生聯系。《盲區》是《落水者》的故事進展到6、7集左右,同步發生的故事。從先後順序來看,應該将《落水者》播出在前,《盲區》在後。
王平向第一财經透露,起初她對這樣的排播方式是十分抗拒的,“基于對故事、人設的理解,觀衆進入這個世界,我希望是從《落水者》開始。”但在幾輪看片會之後,平台、普通觀衆和專家的反饋,超過七成認為将《盲區》放在《落水者》前排播更合适。
與《落水者》相比,注重探案的《盲區》更大衆向,在不了解世界觀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之前,也可以單獨成立。從類型上看,觀衆對罪案劇并不會感到陌生,加上快節奏、強情節的戲劇架構,《盲區》能夠迅速調動觀衆的追劇心理。
《落水者》講述的是金牌律師喬紹廷因代理一樁離奇案件身陷囹圄,面對危機與同伴攜手調查真相的故事,與快節奏、強情節的《盲區》不同,它是一個帶有懸疑元素的律政職場劇,通過塑造形色各異的律政群像,折射出律政江湖的明争暗鬥和風雲變幻,觀劇門檻相對較高。
《盲區》在前,對《落水者》的主角喬紹廷的機智、仗義的個性以及人物關系做了速寫和鋪墊,便于觀衆對喬紹廷這個人物建立感情,抱着對他的期待進入《落水者》當中,實現不同類型劇之間的引流。“通常某一個類型劇的觀衆對另一種類型不感興趣。類型是挑觀衆的。我們想做的是讓兩種類型交叉”。
對于平台、片方、創作者而言,他們的目的還是希望吸引更多的觀劇人群,“不同類型的劇之間是有壁壘的。壁壘會一直存在,但是不是可以降低一些?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嘗試引流。《盲區》或者《落水者》無論誰在前,都是一種類型對另一種類型的引流”。
在王平看來,任何一種類型、圈層的觀衆的審美需求都應該被尊重,“我們要把每種類型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做到極緻。當《盲區》的觀衆進入《落水者》,即便流失一部分,有六成罪案劇的觀衆願意觀看律政職場劇,這也是一種勝利,因為原本他們可能壓根不會去看”。
王平說,她對懸疑類型劇的探索不會停止。她與編劇指紋一同開發了《白夜追兇》《重生》和《庭外》,努力打造一個有懸疑性質的“津港宇宙”,“希望這些故事裡面的人物可以有延續性的戲劇生命”。“我們都是在尋找同類、尋找共鳴,所以希望用這些關聯的人物、系列去創造好的故事,無論是罪案懸疑,還是司法律政。”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