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旅遊
/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
更新时间:2024-12-21 22:19:52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長角羚與蚊滋滋出生于北京,擁有生物學教育背景的兩人在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相遇,碩士畢業後先後進入知名環境保護公益組織。由于工作的關系,他們有更多機會深入人迹罕至的荒野秘境,探訪那些瀕危物種的家園。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把家搬到裡山去,與自然為鄰”的念頭愈發強烈起來。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

長角羚(左)、 蚊滋滋(右)

2014年,他們在北京城郊的淺山地帶,共同創建了占地三十畝的蓋娅·沃思花園,開始了一場生活實驗。耕種土地,做飯燒炕,修葺屋舍,喂食動物……城市中唾手可得的快意,在裡山中都要用手去創造,而城市中長大的他們不畏困難,摸索着建生态旱廁、砌烤窯、修步道,通過看似笨拙的生活實踐,感知自然素材的脾氣秉性與運作規律,并從中獲得手作的樂趣。

在與自然為鄰的日子裡,土地也給了他們許多驚喜和思考,一點一點摸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案。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是長角羚和蚊滋滋對七年自耕自食生活的記錄。在他們眼中,這片30畝的土地和山林并不獨屬于自己,而是與周圍的野生動植物共享的栖息地。人們隻要保持着對自然的敏感與好奇,就能發現其中精彩的生命故事。

前不久,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舉辦,“裡山”的概念激起人們好奇和興趣,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裡”指人們生活的聚落,“山”表示圍繞聚落周邊的丘陵淺山。在“裡山”,山林、溪川、草地、農田、果園、房舍彼此鑲嵌,人們可以直接獲取所需的自然資源,而環境依然生機盎然,甚至更加豐茂。

不管是大地藝術祭,還是熱門的本土綜藝《向往的生活》,我們都可以看到,“裡山”成為城市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在“裡山”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對來自北京的80後情侶用自己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2

《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長角羚、蚊滋滋 著;蚊滋滋 繪;出版時間:2022年4月;出版社: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圖書策劃:活字文化

以下為采訪内容:

澎湃新聞:可否介紹下寫這本書的初衷?

長角羚:寫書的想法是在2020年與出版社達成的。那時候我們就想說要不就借這個機會,為這些年的生活認真做個總結。正這麼想的時候疫情來了,作為自然之友·蓋娅自然學校的環境教育營地,蓋娅·沃思花園沒有辦法像往常一樣組織活動,于是空閑的時間就多了出來。

蚊滋滋: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倆都有生命科學的學習背景,畢業後長角羚一直在NGO裡從事生态保育的工作,而我也一直在自然之友做環境教育。我們兩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我們老說保護工作裡人和自然存在一種沖突關系,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調和這種沖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呢?另外我們也總強調可持續生活,那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續的,或者說對環境友善的?抱着這些疑問,我們便開始有了在土地上實踐的想法,這也是選擇裡山生活的初心之一。

所以除了為生活做總結外,寫書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我們做了怎樣的嘗試?哪些選擇可以對環境産生積極作用,可以融入土地系統中去而不與它産生沖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另一種角度,更好地去理解身邊的自然環境,減少矛盾和誤解。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3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4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是選擇裡山生活的初心之一。

澎湃新聞:書的标題很吸引人(《土裡不土氣:知識農夫的裡山生活》),裡面有兩個名詞相信很多讀者也會好奇,一個是“知識農夫”,一個是“裡山生活”,可否給我們解釋下你們的定義和理解?

長角羚:首先,我們并不是想建設一個生産型的農場或者休閑農莊,我們也并不是農業技術水平非常高的農夫,所以“農夫”在這個語境裡其實就是一個生産食物的人。那麼“知識農夫”的解釋就是,因為我們倆之前都有生命科學的學習背景,有環境領域的工作經驗,我們想把理念和知識帶入到實際生活中,與實踐結合,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距離我們不遠的城市人群。

“裡山”是一個日語詞彙。從地理上來說,它通常指平原到深山之間的淺山地帶。它更強調人和自然環境交織在一起的狀态。在裡山地區,人和自然長期和諧共處,甚至通過人的加入,帶來更多更豐富的地景的産生,也可能會讓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蚊滋滋:我國台灣有一個NGO組織曾邀請我們去當地考察,帶我們參觀了很多與“裡山生活”實踐相關的項目。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片淺山區,那裡坡度不大,依山而建了很多的水稻梯田。跟咱們現在的許多農村一樣,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村裡年輕人也少了,人口不斷外遷,土地被棄耕。

通常我們會認為,人類離開後,生物多樣性不就能恢複了嗎?對于裡山地區不是一件好事嗎?但事實上,當地從事生态保護工作的人發現,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人類的耕作早已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種“動态的平衡”,土地的棄耕反而導緻當地生物多樣性下降。因此當經濟下行之後,一些年輕人在大城市感受到就業壓力,開始有了返鄉的念頭,地方政府也開始出台政策歡迎他們回去。在NGO的參與下,這些回歸後的“新農人”沒有使用現代農業的方法,而是遵循自然農法複耕山上的水稻田。久而久之,一些曾經消失的水生植物、昆蟲再次出現,甚至包括已經瀕危的物種,山林得到了恢複和更新。這是一個非常鮮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子。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5

在裡山地區,人和自然長期和諧共處,甚至通過人的加入,帶來更多更豐富的地景的産生,也可能會讓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澎湃新聞:你們選擇的這片栖息地具體是什麼樣子?

長角羚:我們最開始的想法就是找一個既能夠生産食物,同時自然濃度相對也比較高的環境,但這樣的地方其實并不好找,在北京郊區兜兜轉轉了一圈,最後遇到了現在這個村子。

村子距離市區大約70公裡左右,位于一處平原到山地的過渡地帶。總人口大概2000多人,仍然從事農業工作的年輕人寥寥,基本上都遷到城裡去了。像我們現在的這塊地,過去的承包人是一對老夫妻,因為歲數越來越大,做不動了,就把一塊地租給了我們。整個居住環境就是一間小屋舍,一個水窖,屋外一頭是平地,另一頭是梯田,周圍種有果樹,梯田再往上比較陡的地方,留下了一點自然栖息地。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6

長角羚和蚊滋滋的“裡山家園”。

澎湃新聞:剛搬入裡山時,對您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長角羚:對我們來講,還是有一些心理準備的。因為之前工作的關系,我們經常會去比較偏遠的保護區,所以一般意義上比較簡陋的農村環境,我們都能習慣。農村的生活方式,包括人和人相處的那種氛圍都不陌生。

當然困難肯定也是有的,首先我們不是學農業的,也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另外和我們之前考察的台灣裡山地區不一樣,那裡因為已經有很多返鄉的青年或者新農人的加入,形成了一個可以交流的,有氛圍的社區。我們這兒可能相對比較孤單一點,大家雖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但是想法和情感不一樣。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7

對于長角羚和蚊滋滋來說,習慣農村生活并不是件難事。

澎湃新聞:當地人對您們的到來好奇嗎?你們如何融入當地的社區呢?

蚊滋滋:其實剛才長角羚也提到了。村子的大叔大嬸也都是承包土地的,他們沒日沒夜的耕作,主要目的是為了多掙點錢,供子女讀大學,到城裡生活等等。所以我們發現,村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那就是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标準是你能不能幹,如果你到這裡隻是來賞賞花、喝喝茶,那他就認為你隻是來玩的。

像村裡有個大叔和我們關系不錯,頭一兩年做建設的時候經常幫助我們,他起初和村裡很多人一樣,也納悶倆大學生幹嘛跑這裡來,這日子多累啊,不明白為什麼。但後來有一次,大叔的愛人說有次看到我倆在地裡頭除草,兩個人穿着大雨鞋,幹得滿頭大汗,她覺得這倆孩子真不容易,真不是來遊山玩水的。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們獲得了“是自己人了”的認可。

所以說,能不能幹,會不會過日子,是融入社區的一張非常實在的入場券。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8

能不能幹,會不會過日子,是融入社區的入場券。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9

據說巅峰時期,養了200多隻雞,近30隻羊、2隻貓、5隻鴨、5隻狗、3隻兔子,擁有果樹200多棵。

澎湃新聞:剛才提到,當地村民對土地的情感和認知,與你們有着不一樣的地方。那他們能夠理解你們的生活方式嗎?如何跟他們解釋?

長角羚:鄰居大叔曾這樣說過,“我能明白你們在幹什麼,但我不能理解”。但事實上,随着相處的加深,他也開始能理解什麼是環境教育,他也會覺得挺好,甚至于願意每個月去捐一點錢,來支持環保活動。但總體來講,村裡主流的觀念還是“年輕人留在村裡幹活是沒出息的,是件不露臉的事”。

蚊滋滋:其實這可以理解,因為我們選擇在這裡生活,并不隻考慮了經濟效益。我們考慮的還有自然系統與生活生産的兼容性,考慮土地的可持續性。大多數村民的普世價值觀,仍是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标。所以在這方面,就目前來看,還比較難得到大家的理解。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0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1

土裡土“器”

澎湃新聞:其實這些年“返鄉”一詞經常能夠聽到,我們也的确看到不少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與土地重新建立連接,用自己方法延續古老的農耕生活,但靠天吃飯終究存在不确定性、人們對農民這一身份仍存在偏見,那麼 “新農民”或“知識農夫”是否可以改變人們對農民的認知?

長角羚:提到現代化農業,很多人印象就是機械化大生産模式,但其實在全球各地,有許多人在探索生态小農的方式。這并不意味着傳統落後,隻是思路不一樣。

比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蔣高明老師,是我國研究生态農業的前沿專家。他在山東老家建造了一個弘毅農場,堅持不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激素、轉基因,以實現農業的“低投入、零污染、高産出”,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事實上從産量來說,生态農業并不一定比傳統種植低,并且對于環境也是友善的。

蚊滋滋:關于“新農民”,日本有位作家鹽見直紀曾寫過一本書叫《半農半X》,介紹了一種日本返鄉青年的生活形态。所謂“半農半X”,就是指一邊耕種,一邊在專長領域裡發揮所長。換句話說,就是他們通過耕種來解決基本的吃飯問題,然後通過自己的特長來獲得其他收入,例如有人選擇一邊種地一邊寫書,搞文學創作;有的人邊耕作,邊做程序員。包括我們在山上生活這幾年,除了種地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收入來源就是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所以并不是像過去,回到農村,就一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隻種地啥也不想。“半農半X”的“X”代表着變數,由于每個人的不同,能産生各式各樣的形态,而多樣化的生産生活能帶來穩定。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2

用土、石、磚等材料直接壘砌于土地之上的“大地廚房”——烤窯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3

等待着親手種植的小麥變成面粉,再變成新鮮出爐的茴香餡包子,這個過程會讓幸福感加倍。

澎湃新聞:你們在書中寫道,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想在“邊緣角落發掘野性機密、探索‘永續共生’的生活方案,那麼這些年的生活裡,你們如何與自然建立和諧相處的關系呢?

長角羚:剛來的時候,這邊土地的狀态并不是很好,因為過去農業化學品用的比較多,土地比較闆結,這7年間,我們沒有使用農藥化肥,而是選擇用生态堆肥的方式,給土地進行有機質的回補,慢慢地土壤就會變得更加疏松,變得更加透氣,更加肥沃。另外一個是我們跟周圍野生動物的關系變得更加友好。

蚊滋滋:是的,我們也會把多餘的資源跟它們共享,比如經常有一些野生動物會跑來我們的果園覓食,我們就把掉落的果實留給它們一些。還比如我們家門口有一棵大桑樹,桑樹挂果後,除了我們自己吃掉一些外,多餘的我們會拿去喂雞,周圍松鼠野兔也會跑來吃,但我們不會去驅趕它們。另外在居住空間設計時,我們也考慮到與環境的兼容性,所以會看到一些野生的鳥類飛來在房檐下築巢;花園石牆的縫隙裡,一些本地的蜥蜴在裡邊安家落戶。

社會學裡有個詞叫“排他性”,意思你對待别人總是抱着排他的态度,那麼換來的永遠是矛盾和沖突,反之就能和諧共處,所以這是一個生态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學問題。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4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5

“生命之網”

澎湃新聞: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人畜沖突的事件,比如說野生動物跑到村莊破壞莊稼等等,不知道在你們村裡,有這樣的問題嗎?

長角羚:我們畢竟住在北京周邊,所以遭遇大型野生動物沖突和破壞的機率不大。通常遇到的都是小型動物,比較好相處。當然小沖突也是有的,比如說有狗獾偷吃鄰居地裡的花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是忽視了“界限”的問題,一些村民把地開得很高,破壞了與野生動物之間緩沖地帶,等于把食物送到野生動物的家門口了,所以避免沖突,就要保持一個和諧的距離感。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6

“豹貓是北京本地目前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我們在山上拍到的北方亞種,雖沒有像生活在南方的豹貓那般毛色鮮亮,斑紋俏麗,但身材更為彪壯,氣場十足!”

澎湃新聞:書中可以看到“自耕自食的生活”并不容易,不管是如廁、做飯,還是飲水、耕種,事無巨細,你們必須解決生活裡冒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但同時又能感覺到你們樂在其中,享受手作帶來的成就感。所以七年的“裡山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啟發和收獲?

蚊滋滋:我們都算是自然屬性比較強的個體,所以當看到與周圍環境兼容性越來越高的時候,有一種喜出望外的心情,說明我們的生産生活沒有給土地帶來負擔。舉個例子,建廁所這件事随着我們技術的革新,不但如廁的體驗變得越來越好,還帶來另外一個成果,就是我們把旱廁裡混合着木屑的廢物收集起來,去堆肥發酵,産生的肥料運到果園裡施肥,等到果樹長出甜美的果實,我們就可以拿來做果醬。整個過程可以真實地體會到物質循環的過程,以及我們和自然的關系。

長角羚:而且山上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不像在城市購買服務那麼方便,所以你會看到當地的師傅随手拿起一個自然物就能當工具,跟着他們一起工作和生活,慢慢地自己的動手能力也會增強,生活并不枯燥。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7

長角羚和蚊滋滋親手打造的生态旱廁。

城裡生活百般難不如回家去種田(我們選擇自耕自食的)18

身邊的任何一塊土地,都沒有那麼普通。

澎湃新聞:你們這些年也一直從事自然教育,包括蓋娅·沃思花園每年會接待前來體驗的學生和家長,這些年公衆對于對自然教育的需求有什麼變化?

長角羚:我個人覺得會越來越多,特别随着年輕一代慢慢成為家長,他們從傳統意義上給孩子報學習班、才藝班,慢慢地轉向選擇一些不那麼追求功利的生活體驗、自然體驗等等。

蚊滋滋:不過,我們也想提醒那些來體驗裡山生活的城市家庭。首先不要以為你身邊的任何一塊普通的土地,真的那麼普通。土地上有低矮的草花、有昆蟲、有小動物,是充滿各種生命的,隻是很多時候人們忽視了它們真正的價值。第二就是要約束和檢點戶外活動的行為,因為土地的資源是有限的。

土地的内涵真的太多了,哪怕樓下小區的綠地也有很多内涵,所以别辜負了這片土地。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徐亦嘉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詳細介紹南昌一處紅色景點
詳細介紹南昌一處紅色景點
長江中遊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位于長江中遊地區,南昌革命聖地。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中國共産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這座城市給予我們是紅色的記憶,而這座城市也不單單是紅色旅遊勝地,還有很多名勝古迹,有時也是很适合合家歡的親子遊樂...
2024-12-21
濮陽縣特色小鎮
濮陽縣特色小鎮
濮陽縣特色小鎮?春風十裡落英缤紛,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濮陽縣特色小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濮陽縣特色小鎮春風十裡落英缤紛花紅柳綠濮陽正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4月20日,記者乘車遊走于龍都的大街小巷,大道通衢之處,車水馬龍、...
2024-12-21
非洲南美洲自駕遊攻略
非洲南美洲自駕遊攻略
27.薩爾瓦多2019年3月25日晴今天向亞馬遜熱帶雨林繼續前進,巴西大部分都是森林草原,和中國美國差不多面積,但巴西地廣人稀,進來一個多月感覺還很安全。在國外第一次偶遇到華人的加油站,6塊多一升汽油。我需要找一個懂葡語懂英語的翻譯,我要去...
2024-12-21
澳門旅遊貴嗎
澳門旅遊貴嗎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前段時間,我到澳門特别行政區去旅遊,除了澳門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蘊和金碧輝煌的娛樂度假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外,還有澳門的物價水平也讓我有些“大吃一驚”。因為在很多内地遊客的印象中,澳門特别行政區的物價水平應該...
2024-12-21
韓國必須去的景點
韓國必須去的景點
梨花壁畫梨花壁畫梨花壁畫村位于首爾鐘路區梨花洞一帶,是一條特色街道,也曾多次出現在韓劇當中而被人所熟知。喜歡韓劇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梨花村,這是很多韓劇拍攝地哦,韓國人俗稱這裡為藝術村。據說梨花壁畫村以前隻是一個貧窮的半山村落,首爾市政府後來...
2024-12-21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